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孕期水腫大不同!下肢水腫明顯,甚至延至大腿以上,就恐合併其他妊娠疾病

孕期水腫大不同!下肢水腫明顯,甚至延至大腿以上,就恐合併其他妊娠疾病

孕期水腫,準媽媽們最常見的不適之一!許多孕婦在孕中後期常會覺得雙腳沉重、鞋子越穿越緊,甚至走一小段路就覺得腫脹難耐。看似常見的水腫,專業醫師提醒,不同類型的水腫,並採取適當的緩解方式相當重要。

文章目錄

懷孕過程中,水腫幾乎是多數孕媽咪會遇到的不適之一。

雖然大部分屬於正常的「生理性水腫」,但若未妥善處理或症狀超過一般範圍,也可能隱藏其他妊娠疾病的風險,因此了解不同類型的水腫並採取適當的緩解方式相當重要。

許多孕婦在孕中後期常會覺得雙腳沉重、鞋子越穿越緊,甚至走一小段路就覺得腫脹難耐。看似常見的水腫,其實可以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大類,嚴重時甚至可能延伸到大腿、軀幹甚至全身。如果稍不留心,便可能錯失早期判斷其他疾病的關鍵時機。

生理性 vs. 病理性:孕期水腫大不同



翰鳴堂中醫診所周宗翰中醫師就提到,多數孕婦的水腫屬於「生理性水腫」。隨著孕期進入第 5~6 個月,體內賀爾蒙變化讓組織容易滯留水分,加上胎兒長大、子宮增大壓迫下腔靜脈,使下肢血液回流不順,便形成典型的腳踝或小腿水腫。

相較之下,「病理性水腫」通常與原本就存在的健康問題相關,如心臟衰竭、腎臟病、肝硬化或內分泌失調等。其特徵為水腫範圍不限下肢,可能出現在臉部、手部、軀幹甚至全身,且在懷孕任何時期都有可能發生。

若孕婦出現「下肢嚴重水腫、休息後仍不消退、甚至腫到大腿以上」或伴隨腹水、頭痛、高血壓等症狀,就需特別警覺是否為妊娠期高血壓、腎臟疾病或貧血等問題。

延伸閱讀:學會5招,孕期水腫退散!小心病理性水腫,避免惡化為子癇前症

脾腎失調、氣機不暢,也是水腫主因



周宗翰中醫師繼續說道,孕後期胎兒成長快速,容易造成母體氣機升降失常;若孕婦原本就脾腎較弱、氣血虧虛或平時壓力大、作息不佳,則更容易出現水濕堆積造成水腫。

中醫將孕期水腫分三大類型

1.脾虛型水腫

壓下去會出現明顯凹陷、回彈較慢,易見臉部或眼皮腫、全身無力、大便黏軟。飲食建議:少吃生冷食物,避免損傷脾胃。

2.腎虛型水腫

和勞累、熬夜、負重相關,壓下去後皮膚回彈也較慢,伴隨腰酸背痛、四肢痠軟。

3.氣滯型、水濕停留

多見於情緒不暢、壓力大,下腔靜脈受子宮壓迫、靜脈曲張會加重症狀,中醫多以「活血化瘀」方式處理。

簡單每天穴位按摩,幫助代謝水分



以下幾個穴位適合在家自行按摩,緩解下肢腫脹感:

足三里穴

位置 : 膝蓋下四指處外側

功效:健脾化濕,亦可幫助改善孕吐

建議:每個穴位按壓 10到15 次,以不痛為原則。

太谿穴

位置 : 位於足內踝尖與跟腱間凹陷處

功效:補腎強身

建議:每個穴位按壓 10到15 次,以不痛為原則。

陰陵泉穴

位置 : 膝內側下方凹陷處

功效:利濕消腫、改善下肢沉重感

建議:每個穴位按壓 10到15 次,以不痛為原則。

孕期預防水腫,5大生活習慣就能做到

1.避免久坐久站、保持適度活動

每 1 小時起身走動 3–5 分鐘,有助下肢血液回流。

2.穿著舒適、避免壓迫

避免穿緊身褲、緊腳踝的襪子,建議改穿舒適、支撐性好的鞋子。

3.睡前或午休時抬高雙腳

抬高約 15–20 公分,可減少靜脈壓力並緩解腫脹。

4.飲食清淡、少油少鹽

避免生冷食物(如壽司、生魚片),並減少過鹹食物,以免加重水腫。

5.穿醫療等級彈性襪、壓力襪

幫助改善靜脈回流、預防靜脈曲張。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常常水腫怎麼辦?中醫師教你改善濕氣體質,從4大日常調理對策做起
吃什麼消水腫最快?最強消水腫食物Top12及5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