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培果教育專欄】孩子不是天生愛打人,從觀察到模仿的行為秘密

【培果教育專欄】孩子不是天生愛打人,從觀察到模仿的行為秘密

「老師,我家孩子最近常打同學,是不是天生脾氣不好?」、「為什麼哥哥打人,妹妹也跟著學?」當孩子表現出攻擊行為,家長常會感到困擾,甚至懷疑「孩子是不是天生暴力?」其實,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許多攻擊行為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來自「觀察學習」。孩子的眼睛就像攝影機一樣,忠實記錄大人、同儕,甚至卡通角色的行為,並在日常互動中模仿出來,藉此慢慢建構出自己的行為模式。 理解這個過程,是幫助孩子走向正向行為的第一步。

文章目錄

孩子最厲害的能力之一,就是「觀察」。即使父母一再叮嚀「不可以打人」,但只要孩子看見有人用推、打等方式達成目的,他就會默默記住這樣的行為,並實際操作。
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波波娃娃實驗(Bobo Doll Experiment)」。研究者讓孩子看到成人攻擊一個大型充氣玩偶:推它、踢它、甚至用棒子敲它。結果孩子很快就學會了這些行為,甚至還「加碼」發揮創意,用更多不同的方式攻擊,顯示「模仿」不只會被複製,更可能被放大。後來的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如果把示範者從大人換成卡通人物,孩子依然會仿效其行為。這個實驗讓我們了解到:孩子的學習往往不是來自「規範」,而是根據真實觀察到的情境與情緒。

當行為伴隨了明確的「結果」時,孩子學習速度更快——例如:在家中,孩子看到哥哥、姊姊透過推擠搶到玩具,即使最後被爸媽制止,他仍可能覺得這種方式簡單有效,於是跟著模仿;在電視中,卡通主角透過打鬥成功達成目標時,孩子也往往只看見「勝利」,而忽略其中可能造成的傷害;又或者在學校,如果老師以斥責或體罰的方式處理衝突,孩子便會以為這就是「正常」的解決方式,而當同儕之間的打鬧沒有被適當引導時,他們也可能誤認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

換句話說,孩子眼中最有影響力的教材,不是大人們耳提面命的規矩,而是每天「活生生的行為示範」,只要這些行為能帶來孩子想要的後果,孩子便會把這些行動當作「有效的解決方法」。

父母能怎麼處理?

孩子擅長觀察與模仿,那最好的方式便是順應孩子的本能,利用「示範」與「引導」幫助他們遠離暴力,學會正向解決衝突的方法,包含:

1.慎選媒體內容

在幼兒階段應避免孩子接觸過於暴力的卡通或遊戲。選擇強調合作、分享與解決問題的內容,讓孩子在觀察中學會積極、正向的互動模式。

2.即時解釋與引導

當孩子看到暴力畫面時,應向小朋友解釋「為什麼不應該模仿這樣的行為」及「有什麼更好的替代方法」。舉例來說,在公園看到其他孩子搶玩具時,父母可以在一旁解釋:「雖然他得到玩具了,可是打人會讓對方很痛,還會受傷。如果你的玩具被搶走,可以直接跟大人說、請求幫忙唷!」

3.示範正向行為

父母、師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示範如何冷靜表達情緒、遇到狀況要怎麼溝通,讓孩子學習正確的應對模式。例如:當兩個孩子為了積木爭執時,老師若是大聲斥責,孩子學到的便是「要用音量壓制對方」。但如果老師先蹲下來傾聽,再引導孩子輪流說出自己的需求,並幫他們找到可以一起玩的方式,那麼孩子就會學到「發生衝突時,要想辦法冷靜下來、找到雙贏的解法」。

4.創造正向環境

孩子的學習像一面鏡子,如果周遭充滿爭吵、指責與暴力,孩子便容易把這些互動方式內化成日常。但如果大人能營造一個安全、友善的社交空間,孩子就能在充滿「穩定情緒氛圍」的環境裡,練習如何以正向的方式解決問題。

孩子並不是天生的暴力者,他們只是擅長透過觀察世界,拼湊出「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聯。當我們看到孩子打人或推擠時,與其急著責罵,不如先停下來想想:他是從誰身上學到的?這個行為在他眼裡,是否代表一種「有效的方法」?

孩子每天都在關注我們的言行。如果以斥責或懲罰回應衝突,孩子便會以為「大聲、動手」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但若我們選擇冷靜溝通,用智慧化解矛盾,孩子就能在模仿中學會善良與耐心,並將非暴力的方式逐漸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模式。

BaeGo培果教育

BaeGo培果教育

有感於語言治療資源不足,我們把語言發展相關落落長的文獻,變成可口好消化的圖表,並設計對應活動,研發孩子在家就能輕鬆學習的教具,致力讓家長成為孩子最棒的老師。

臉書/BaeGo培果教育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安心在家學」讓爸媽超前部署、不抓狂的分齡學習指南!
【培果教育專欄】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養成習慣為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