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政府宣布成立「兒童及家庭署」,整合兒少福利、保護與健康發展。外界質疑:換招牌、難改舊結構

政府宣布成立「兒童及家庭署」,整合兒少福利、保護與健康發展。外界質疑:換招牌、難改舊結構

政府宣布成立「兒童及家庭署」,整合兒少福利、保護與健康發展,並投入百億預算打造三層級醫療體系。核心挑戰在於其仍為三級機關,能否統合跨部會資源備受質疑。未來關鍵在權限、預算與協作能力,決定改革能否真正改善兒少照護生態。

文章目錄

政府宣布成立「兒童及家庭署」,意圖整合兒少醫療、保護與福利,盼能接住每一名孩子。但在政策推進的掌聲中,外界也提出警訊:若層級不升、權限不強,改革恐落入「換招牌、難改舊結構」的困境。

兒童及家庭署

兒童及家庭署:從兒醫危機到全面照護體系的願景

在「健康台灣深耕」論壇上,總統賴清德宣布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作為專責兒少照護的行政機關,任務橫跨醫療服務、身心發展、政策統籌與跨部會協作。此舉回應兒少健康聯盟等長期倡議,希望讓兒童不再是政策附庸,而是國家投資的核心。

政府在兒科醫療方面近年已祭出多項補強措施:提升兒科住院醫師與研修醫師留任獎勵、調升兒童加護病房住院審查費、提高重症與癌症兒童治療支付,並啟動第二期「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未來四年將投入135.6億元,同步建立三層級兒少醫療體系,以核心醫院支撐周產期、急重症與加護照護。

整體方向明確指向:以長期投資與連續照護為策略主軸,建構「從產前到青少年的生命連續線」。

延伸閱讀:認識兒童醫療輔導師,助罹癌孩子克服恐懼,變身小英雄!

兒童及家庭署

打造單一兒少窗口

衛福部長石崇良指出,現行兒少福利、保護與醫療散落在不同單位,使政策推動缺乏統一窗口。新設立的「兒童及家庭署」主要將社家署的福利與保護職能合併,並整合早療、兒少健康促進與發展業務,形成更完整的兒少支持網。

然而,與健保醫療與疫苗接種相關的職務仍留在原單位,但兒家署將作為跨部會溝通的主責單位,連結教育、農業、環境等領域,因為兒童健康涉及家庭、校園、營養與生活環境等多重場域。石崇良強調,新署的任務不在於「解決少子化」,而是打造從胚胎期至兒童期的全程照顧線——為孩子生命早期提供穩固的支持土壤。

外界質疑:三級機關足以翻轉兒少問題嗎?

政策公布後,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提出尖銳質疑。她指出,將「社會及家庭署」改為「兒童及家庭署」,本質只是將原有社家署與保護司整併為三級機關,層級不變、權限不增,恐難扭轉長年兒少政策分散、資源不足、跨部會協作停滯的結構問題。

她舉例,日本於2023年成立的「兒童家庭廳」之所以能推動改革,是因為其為直屬首相的高階機關,能統合資源、跨部會下令。而台灣過去少子化辦公室雖層級高但無資源,成效有限——顯示「位置高不夠,權限與預算才是關鍵」。

王婉諭提醒,台灣一年逾1.2萬件兒虐案、全國安置床位僅三千多床、社工人力超載等問題,都是十年以上未解的結構性危機。「我不相信只改名的三級機關,有能力取得足夠資源解決這些問題。」她呼籲政府把握改革契機,重新檢討層級與權限。

成立「兒童及家庭署」象徵政府願意正面迎戰台灣兒少政策長年斷裂的問題,也展現投入資源與強化兒科醫療的決心。然而,要真正改變台灣的兒少困境,需要的是跨部會的主導力、穩定的預算投入,以及能整合福利、醫療、保護的實質權限。民眾都會關注這個新署能否從「招牌工程」走向「系統改革」。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2025托育補助與育兒津貼完整指南:補助金額、申請流程,還有各縣市加碼生育補助詳解,一次搞懂!

給孩子更好的未來!從兒科醫療看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