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1歲兒在檳榔攤被母親呼巴掌、拿掃把痛毆,還被丟飛,社會局緊急安置
新北市新莊一處檳榔攤驚傳1歲女童遭母親施暴的畫面在網路曝光,引發社會強烈震盪。事件再度凸顯家庭暴力的隱性風險,以及「旁觀者」與「公權力快速介入」的重要性。當生命如此脆弱,任何忽視都可能釀成不可逆的後果。
虐兒監視器畫面曝光,過程令人不忍卒睹
這起事件發生於11日晚間,一段監視器影像在網路上流傳,畫面中,一名於檳榔攤工作的母親因不明原因對1歲女童揮打巴掌,隨後又以掃把毆打,甚至單手抓起孩子、粗暴摔至紙箱。整段過程不僅令人不忍卒睹,也揭露了虐童事件的突發性與隱蔽性。更令人憂心的是,畫面中另一名女性員工全程在旁,卻未介入或阻止,凸顯旁觀者效應在真實生活中常見且危險的樣態。
警方事後表示,民眾在第一時間透過婦幼專線通報,新北市社會局家防中心隨即派員前往處理,展現了社會安全網的即時反應能力。對於是否涉及刑責,新莊警方也將主動調查,依法釐清家長的加害行為。
翻攝自洪門黑豪山
社工緊急安置
根據新北市社會局說明,接獲通報後,社工立即評估孩子安全性。由於現場環境未能提供女童必要照顧,該名1歲幼兒已於11日深夜被緊急帶離原本環境並安置於安全場所。
這類案例往往是社會安全網與時間賽跑,評估速度、介入時機與安置安排,決定孩子能否脫離高風險環境。新北市政府也強調,將依職權向法院聲請保護令,以確保孩子短期人身安全,同時要求家長進行加害人處遇計畫,提升親職能力並降低再次危害的風險。
延伸閱讀:女嬰受虐性腦傷、須長期早療。法院嚴懲父母,母親求緩刑遭駁回

旁觀者未阻止施暴行為
這起案件反映出三項深層議題,首先,旁觀不等於中立。影片中的女員工未阻止施暴行為,顯示許多人面對暴力時不知如何行動,或誤以為家庭內部問題不該干涉。然而,在兒少保護案件中,「不介入」本身就是風險加重。
其次,施暴者可能同時也是壓力承受者。雖然暴力行為不可合理化,但社會需要關注父母在高壓工作、經濟弱勢與情緒失調下可能陷入失控狀態。這也呼應政府推動親職教育與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最後,兒少保護需要持續而非一次性。安置只是開始,如何避免復歸後再次受暴,需要家防中心、醫療端與司法系統的共同長期追蹤。
這起事件雖已在行政與警方介入下控制,但也再度提醒大眾:幼兒無法為自己發聲,社會每一個人都可能是「那個關鍵的目擊者」。
面對疑似兒虐情況,撥打一通電話、提供一次線索,都可能讓孩子脫離危險。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而是公共安全議題。當社會共同警覺並願意在第一時間伸出手,才可能讓悲劇不再一再上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