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寶寶特別黏你?你也是抱著寶寶上廁所的無奈媽媽?帶你了解黏人的孩子

寶寶特別黏你?你也是抱著寶寶上廁所的無奈媽媽?帶你了解黏人的孩子

黏人寶寶並非被寵壞,而是正在尋找安全感的孩子。心理師指出,透過可預測的日常、逐步練習分離與正向回應,能讓孩子學會信任與獨立。同時,父母也需適度休息、獲得支持,因為照顧者的安穩,是孩子安全依附的根基。

文章目錄

許多媽媽在育兒社群裡交換同樣的心聲,只要我離開寶寶視線一下子,他就開始哭。特別黏人的寶寶似乎有一種超能力——無論你走到哪,他都能「瞬間現身」。

有些媽媽形容大便得抱著寶寶,煮飯也得單手抱著他,即使短暫將他放在下,幾秒鐘後又開始討抱抱。這種高強度的依附讓父母既感到被愛,又常常筋疲力盡。

根據英國圍產期心理治療師莎拉‧惠特利(Sarah Wheatley)分析,這種現象並非教養錯誤,而是嬰兒性格差異使然。他說:「就像成人一樣,嬰兒在感受安全和舒適的方式上也不同,有些孩子天生對親密和安撫的需求更高。」

惠特利指出,所謂「黏人寶寶」(clingy baby),多半是因為他們仍在建立對外界的信任,需要透過身體接觸來獲得穩定感。

黏人寶寶

為什麼寶寶只黏我?依附理論揭祕

心理學上,「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認為嬰幼兒會與主要照顧者形成一種深層連結,這種安全依附關係是人格發展的基礎。

若寶寶從出生起多由媽媽照顧、餵奶、安撫,便自然視媽媽為最可靠的安全基地。當照顧者暫時離開時,他們感到威脅,於是用哭鬧、伸手、追隨等行為來確保「連線」不中斷。

惠特利指出,這種現象在6個月至18個月之間最常見,因為此階段的嬰兒開始發展「物體恆常性」——他們終於理解「媽媽會離開,也可能不在」,卻還無法理解「媽媽會回來」。這時的分離焦慮正是成長的一部分,並非異常依賴。

如果父母天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無法放下寶寶,就代表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特別高。她建議家長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應,而非急著改變行為。「他們並非操控你,只是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表達:我需要你。」

延伸閱讀:「孩子黏不黏」看出生那一刻!狀況題二選一,若立刻睜眼緊盯媽媽

黏人寶寶在測試「媽媽真的會回來」

父母最容易察覺的跡象,黏人寶寶常拒絕被放入嬰兒床入睡,只願趴在大人胸前。進入幼兒期後,他們總想坐在父母腿上、拉著衣角、隨時尋求擁抱。有的孩子進教室前都會握著媽媽的手不放,直到看見熟悉的老師才願意鬆開。

心理學上,這是孩子測試「你會不會離開我」的過程。當他們一次次發現「媽媽真的會回來」,安全感才會被逐漸建立。若家長反而因焦慮而責備、拒絕,孩子可能更加黏人,進入惡性循環。

從分離焦慮到安全依附,幫孩子練習獨立

那麼,何時該引導他獨立?建議家長逐步練習分離。例如先讓孩子短暫與另一位熟悉的大人相處,設計明確的「再見儀式」——如揮手、親吻、約定「媽媽上班完就來接你」。

父母可以透過「可預測的日常節奏」協助孩子建立信任,例如每天固定的午睡、散步與擁抱時間。這些規律能降低焦慮,讓孩子知道「分離只是暫時」。

對於年紀稍大的孩子,父母可鼓勵他們進行獨立活動,如玩積木、繪畫、拼圖等,同時給予肯定。讓孩子感受到即使不黏在一起,愛仍然存在,這種情感上的「心理連結」比「抱著不放」更能穩固關係。

黏人寶寶

照顧黏人寶寶,家長也要適時照顧自己

長期面對黏人寶寶,不少家長會出現情緒耗竭或內疚感。提醒家長請不要羞愧,你沒有把孩子寵壞。但父母同樣需要被支持。可以尋求托嬰中心或家人短暫協助,哪怕只是一小時喝杯熱茶,都能讓情緒重置。

臨床研究顯示,照顧者若能適度放鬆、保持情緒穩定,孩子的依附模式也會更安全。相反,若父母長期焦慮、疲倦,反而讓孩子更不安。建議家長學習一些簡單的放鬆技巧,如深呼吸、短暫散步或靜坐練習,並正視「我也需要被照顧」的事實。

黏人寶寶的成長,其實是依附關係逐步成熟的過程。當父母願意接納這份「需要」,孩子才會有安全的起點去探索世界。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如何降低分離焦慮,專家這麼建議,讓寶寶不再是黏人的愛哭鬼

寶寶像無尾熊一樣黏緊緊! 改善寶寶「分離焦慮」,就從這4點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