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保費新制上路!利息、股利、租金改「年度總計」全職媽媽恐成被課對象!家庭理財要注意3個錢包陷阱
文章目錄
對多數媽媽來說,這項政策看似遙遠,實際上卻關乎每個月的生活預算。過去不少家庭習慣將股利或房租分月領取,方便控管開銷,但新制改採「年度總計」後,所有收益都會被加總計算。
這代表,原本的理財策略恐怕要全面重整——從零用錢、教育金,到家庭儲蓄帳戶,都可能因此多出一筆額外支出!

補充保費結算大變!利息、股利、租金將採「年度總計」
健保補充保費制度即將改寫遊戲規則。根據衛福部預告修法,未來利息、股利、租金三項收入不再以「每月結算」計算門檻,而改為「年度累計總額」。一旦一年內總收入超過2萬元,就需繳納2.11%的補充保費。
此舉是為了減少現行制度「分月拆單避繳」的漏洞,但也讓許多家庭理財模式被迫調整。對於以股利作為零用、或靠租金補貼開銷的媽媽族群而言,這項政策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
(※實際實施時間暫定於民國116年〈2027年〉,以衛福部公告為準。)
陷阱1.從「每月」變「全年」,收入無法再分散避繳
過去許多人會將股利、房租分成多筆領取,以避免超過2萬元的補充保費門檻。新制改為「年度累計」後,所有收入都會被加總,再也不能「拆單避繳」。
舉例來說,若媽媽名下銀行利息1.2萬元、股利3萬元、租金2萬元,全年合計6.2萬元,就必須繳約1300元補充保費。
雖然金額不算高,但對每月都要細算預算的家庭理財族來說,這樣的政策變化仍會增加理財壓力與預測難度。
舊制新制比較表
| 項目 | 舊制(現行) | 新制(修法後) | 對家庭影響 |
|---|---|---|---|
| 結算方式 | 每月結算,每月判定是否超過2萬元 | 改為「年度總計」,全年累計計算 | 無法再分月避繳,年底一次加總 |
| 適用收入 | 利息、股利、租金等非薪資收入 | 主要針對利息、股利、租金三項(其他維持現行) | 分散領取策略失效 |
| 起徵門檻 | 單月收入超過2萬元 | 全年收入超過2萬元 | 小額投資者也可能被納入 |
| 補充保費率 | 2.11%(維持不變) | 2.11%(維持不變) | 無變化,但計算基準不同 |
| 預估實施時間 | 現行制度自2013年起 | 預計2027年上路(民國116年) | 仍在預告修法階段 |
陷阱2.全職媽媽與退休媽媽族群,成「被課稅」新焦點
許多媽媽在育兒階段暫離職場,收入多半來自家庭投資分紅或房租收益。這些「非薪資型收入」正是新制鎖定的主要課稅對象。
對沒有固定薪水的家庭主婦而言,補充保費可能直接從儲蓄或股息中扣除,相當於變相減薪。若理財帳戶登記在媽媽個人名下,未來補充保費也可能由她一人負擔,讓生活預算更加緊繃。
(實際繳費主體仍待法令明確公告。)
補充保費試算速查表
| 年度非薪資收入合計 | 是否超過門檻 | 須繳補充保費 | 預估金額(2.11%) |
|---|---|---|---|
| 10,000 元 | ❌ 否 | 不需繳 | — |
| 20,000 元 | ❌ 否 | 不需繳 | — |
| 30,000 元 | ✅ 是 | 需繳 | 約 633 元 |
| 50,000 元 | ✅ 是 | 需繳 | 約 1,055 元 |
| 100,000 元 | ✅ 是 | 需繳 | 約 2,110 元 |
陷阱3.家庭財務分工不明,錢變成隱形壓力
這次變革,也提醒家庭該重新盤點「誰管錢、誰繳錢」。
建議爸媽可以這樣做
先盤點年度收入來源:
確認利息、股利、租金是否超過2萬元門檻。
與伴侶討論資產配置:
必要時調整帳戶結構或分散收益來源。
關注後續修法公告:
衛福部尚未公布正式上路日期,建議提早諮詢會計師或保險顧問。補充保費的變動,不只是稅制問題,更關乎家庭資源分配的「公平與透明」。在家庭理財的日常裡,懂得提早因應,才能讓每一分錢都花得安心又有保障。

補充保費新制FAQ懶人包:補充保費新制,一次搞懂!
Q1:哪些收入會被課補充保費?
依修法草案,主要針對「非薪資收入」的三大類型:
銀行利息
股票或基金股利
房租收入
只要這三項「全年合計超過2萬元」,就要多繳2.11%的補充保費。(兼職、稿費、演講費等收入在現行制度中已屬補充保費範圍,但此次修法重點不在此。)
Q2:原本分月領股利、房租,還能避繳嗎?
不能。新制改為「年度總計」,無論是分月領、分季領還是年底一次領,全年都會被加總。過去「分散領取避稅」的策略將正式失效。
Q3:全職媽媽也會被課嗎?
會。因為這裡的「會」不是法律預測,而是針對現行制度邏輯的解釋:若全職媽媽名下有利息、股利、租金等非薪資收入,且超過2萬元門檻,依規定就會被課徵補充保費。
若理財帳戶登記在媽媽名下,且該帳戶的股利、利息、租金合計超過2萬元,就會被視為課徵對象。(最終計算方式仍以修法公告為準。)
Q4:夫妻怎麼分帳比較省?
小撇步:
1.夫妻可重新分配資產,避免所有投資收益都集中在一方名下。
2.若帳戶集中在媽媽名下,可考慮部分資產轉至共同帳戶或伴侶名下。
3.但轉帳前請諮詢會計師或理專,避免誤觸贈與稅。
Q5:什麼時候會上路?
目前仍在修法預告階段,最快預計於民國116年(2027年)實施。建議家庭可提前盤點收入結構並關注衛福部公告。
這次變革不只是稅制問題,更是一場「家庭理財透明化」的考驗。提前了解、調整與溝通,讓錢不再成為家庭中的隱形壓力。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2025報稅7大新制務必注意!「這理由」可分期,或延長繳納期限最長1年
【珊迪兔專欄】全職媽媽只能伸手跟老公拿錢?盤點帳務名目、搭配理財工具,找回金錢自主權並存到錢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