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長輩請注意!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總在銀髮族頭部外傷後發生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一種中老年人頭部外傷後可能會出現的疾病。指的是在硬腦膜下方出血(腫)不斷滲漏累積,通常數週或數月後才出現症狀。主因是血液(腫)壓迫腦部,導致相關的神經學症狀。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常見症狀
由於血液(腫)逐漸累積,症狀會緩慢加劇,而臨床表現會因血腫的大小和位置不同有所差異,常見的症狀包括:
.頭痛:反覆發作或逐漸加重的頭痛
.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衰退、遲緩、注意力不集中等。
.肢體無力:通常單側手腳出現無力或麻木,與中風相似。
.步態不穩:行走困難或步態不穩,易發生跌倒。
.語言障礙:說話困難、答非所問。
.意識變化:嗜睡、反應遲鈍,甚至昏迷。
.癲癇發作: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肢體不自主活動。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生理機轉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小型靜脈(bridging vein)受損後,血液滲入硬腦膜下腔。隨時間推移,這些血液(腫)逐漸積聚,對腦組織產生壓迫。出血的機制通常是因為:
.頭部外傷:通常年長者,腦部萎縮使得腦組織與顱骨之間的空間變大,血管容易因外力而受損。
.凝血功能異常:服用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者,出血的風險較高。
.自然退化或其他因素:年長者可能因腦部血管老化而容易自發性出血。
然而,這些血液會引發慢性炎症反應,血腫可能自行增大,持續擴張壓迫腦組織,導致神經系統的症狀逐漸顯現。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治療方式
治療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方式,依患者的臨床表現決定,也跟血腫的大小及其對腦部的壓迫程度有關。治療可分為內科治療與外科手術,另有介入血管手術作為新興治療選擇。
1.內科治療
.藥物治療:適合症狀較輕且血腫不大的患者,能夠抑制血腫擴大,有機會讓血腫自行吸收。
.密切觀察:對於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患者,可考慮密切觀察,定期進行影像學檢查,若血腫自行吸收則可避免手術。
2.外科手術
.鑽孔引流術:這是最常見的手術方式。顱骨上鑽小孔,將積血排出,減輕腦壓。此手術的風險低,恢復時間快,且多數患者能獲得顯著的改善。
.顱骨切開術:適用於血腫範圍大、反覆出血或合併其他腦部損傷的患者。此手術需要更大範圍的開顱,較能徹底地處理複雜的血腫。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術後照護與預後
經過治療後,多數患者的症狀會迅速改善,手術引流後,症狀往往在幾天內減輕。但對於高齡患者,仍需注意術後的照護與追蹤,以防血腫復發及癲癇的發生。
.定期回診與影像檢查:術後需要進行多次影像學檢查,確保血腫完全吸收,並監控是否有再次出血的可能。
.預防跌倒及外傷:頭部外傷是主要誘因,特別是老年人應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減少跌倒風險。
.調整藥物使用: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需根據醫師建議調整藥物,以防止再次出血。
.復健治療:對於術後仍有肢體無力或步態不穩的患者,復健治療可以幫助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是一種慢性進展的疾病,常在發生頭部外傷後的數週至數月間。如果能及時發現並進行適當的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家屬和患者應密切注意可能的症狀,及早就醫,配合醫療人員的治療與後續追蹤,以期降低各種風險的發生。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