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齡前到青春期,打造孩子自我保護力
孩子的自我保護力,是一步步累積而成。
學齡前,是打下觀念基礎的時期;進入小學,需要在大人陪伴下,學會在生活中應用原則;進入青春期,則要觀察是否已內化,形成獨立判斷與行動的能力。 
學齡前:從感覺出發,學會分辨對與不對
學齡前孩子多半仍需大人陪伴,安全教育重點在於:分辨行為是否適切、認識自己的感覺,以及從日常中觀察與嘗試。
許多家長會說「這是壞人,不可以跟他講話」,但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駱郁芬強調,應該停止以「好人/壞人」來分類是否與他人互動,這樣的方式容易混淆風險,真正該教孩子的,是判斷「行為是否適當」。
因為即使親切的鄰居,也可能做出讓人不舒服的行為。孩子應該知道:人的行為有對錯,不能因為對方平常很好,就忽略他的不當舉動。
判斷行為對錯,最直接的線索,就是孩子自己的感覺。靖娟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強調,如果孩子覺得「怪怪的」、「不舒服」,那就是一個重要的警訊。這份對感覺的敏銳與信任,不只是自我保護的起點,更是未來面對複雜人際互動時的重要基礎。
例如,有人靠太近、不想被親吻、被摸頭,孩子有不舒服的感覺,就可以表達拒絕,當孩子說「我不喜歡」,大人應肯定這種表達,而非用「這樣很沒禮貌」來否定。
這樣的觀念,也符合國際兒童安全教育趨勢。英國兒童保護機構 NSPCC 就強調:「It’s not who they are, it’s what they do.」——不是看對方是誰,而是看他做了什麼。孩子要學會的是:信任自己的感覺,觀察行為,而不是用標籤分辨好人壞人。
許雅荏談到,學齡前孩子理解力有限,學習方式必須簡單、具體。像過馬路時,可教「停、看、聽」口訣:走到路口先停下來、左右看、聽有無來車。這樣在日常反覆練習,自然能內化成習慣。
在美國,有一套具體的口訣式應對策略:「No! Go! Yell! Tell!」——當孩子遇到令人不舒服或危險的情況,先大聲說「不要!」(No),馬上離開現場(Go),大聲呼救(Yell),並尋求信任的大人協助(Tell)。
生活中很多場景都能練習。許雅荏建議,家長可以帶孩子認識社區,例如在便利商店讓孩子「自己去買一樣東西」,透過生活情境的應對練習,讓孩子學會獨立與自我保護。同時這些經驗也有助於孩子建立與他人互動行為差異的感受力與觀察力。
低年級:在生活中練習行動與選擇
進入國小後,孩子有更多時間離開家長視線,進入屬於自己的「小型社會」,包括學校、安親班、課後活動等。他們在人際互動中將面對各種情境與挑戰。
這階段的重點,是從「感覺怪怪的」進一步學會判斷與行動,把安全意識真正應用到生活裡。孩子需要具備一些基本能力,例如背出家長電話、知道可以求助的場所,以及簡單描述情況、表達自己需要幫助。 
但一次塞給孩子太多細節,反而可能讓他們在真正遇到情境時搞混、手足無措。最有效的方式,是從生活中出發,慢慢建立行為判斷的基本原則。
小學是孩子建立安全感與人際互動能力的關鍵期,家長可以與孩子聊同儕相處、衝突經驗,引導他們釐清感受、練習選擇行動。
駱郁芬也提醒,對話時可試著問,「這行為適當嗎?你覺得怎麼回應比較好?」讓孩子逐漸建立觀察力與應對,而不只是仰賴大人。例如,有人拿危險物品接近,當然是不當行為;但即便只是靠近時讓孩子感到不舒服,也值得拒絕與離開。孩子要學會信任自己的感覺,而不是因為別人沒反應就懷疑自己。
這些原則如果只是說教,難以內化,必須放進真實情境中演練。許雅荏舉例,日本小學教育會在這個階段加入大量「如果發生什麼事,該怎麼辦」的情境練習,多數孩子從小學階段起便需自行上下學。
例如,孩子一個人時,和不認識的人保持兩個手臂以上距離,即使對方突然伸手,也無法碰觸到孩子。又或是練習用堅定語氣說「不要」、清楚表達拒絕,並用手擋在身前加強界線感。
中高年級-青春期:從他人陪伴,走向自主判斷
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經常會和朋友相約、搭大眾運輸、參加活動,生活中會有大量「沒有大人在場」的時刻。
青春期的安全教育,不是要求孩子做出對的選擇,而是陪他們練習,建立個人的風險評估方式。
駱郁芬指出,這時期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維持「對話不斷線」。對話不在於給出正確答案,而是讓孩子練習預想與思考。許雅荏提醒,青春期身體與心理快速變化,家長若只用「禁止」當作回應,往往會錯失建立信任的機會。
除此之外,如今的人身風險,早已從實體場域擴展到虛擬世界。駱郁芬強調,網路比現實生活更難模擬,孩子容易陷入模糊與誤判。然而,家長對網路往往比孩子更陌生,因此,唯有保持開放與持續對話,才能幫助孩子看清風險、設下界線,真正保護自己。 
保持溝通:讓孩子知道,永遠有人可以說
無論孩子在哪個年齡段,安全教育都建立在穩定的親子溝通與信任上:我知道有個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有可以說話的人。
許雅荏提供個一有趣的觀察,「孩子能不能自然地跟父母說考幾分,是孩子敢不敢放心開口的指標,」代表了關係中有足夠的心理安全。
保持溝通沒有捷徑,必須從小慢慢累積。每個家庭可以建立自己的談話時光,無論是吃飯時、洗澡後,還是睡前十分鐘,只要能聊聊孩子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就已經足夠。
駱郁芬強調,和孩子聊天,只要記得「你希望別人怎麼聽你說話,就怎麼聽孩子說話」,少一點說教指導、多一點好奇,就能打開對話。
她也提醒,當孩子談到情緒時,家長「不否定」,但也不代表要「附和」,而是協助釐清。像孩子說「我很不高興」,家長可以問「你覺得不舒服,是什麼原因?」這樣的對話,孩子才有機會整理情緒、理解自己,進一步發展出判斷與保護自己的能力。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
文/從學齡前到青春期,打造孩子自我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