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特別倦怠嗎?情緒會隨季節轉折,你該認識「季節性焦慮症候群」
每年進入秋冬,診間中出現的「情緒低落、焦躁不安、睡不飽又提不起勁」患者明顯增加。許多人以為這只是「天氣冷、懶得出門」的季節性倦怠,但其實很可能是「季節性焦慮症候群」(Seasonal Anxiety Disorder, SAD)!
「季節性焦慮症候群」與「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類似,主要因為陽光減少、晝短夜長,影響大腦中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分泌,進而擾亂情緒調節機制。這並非意志力薄弱,而是生理與心理交錯的自然反應。
季節性焦慮症候群:光線減少改變大腦
在神經生理學上,光線能調節人體的晝夜節律與血清素水平。當陽光不足時,血清素(促進快樂感的神經傳導物質)下降,而褪黑激素分泌增多,使人容易嗜睡、倦怠,甚至焦慮。
研究顯示,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居民於冬季更容易出現焦慮與憂鬱症狀,因日照時數較短,大腦長期處於「低能量模式」。此外,氣溫下降也會使交感神經活動上升,產生心悸、胸悶、手腳冰冷等身體焦慮反應。這些生理變化常被誤認為單純的壓力或感冒,導致患者忽略求助時機。
季節性焦慮常伴隨回憶與罪惡感浮現
季節變化不只影響身體,也會放大心理壓力。秋冬象徵著結束與收斂,許多人在這段時間感受到「被孤立」的情緒。尤其對曾經歷失落、喪親或重大壓力事件的人,季節性焦慮常伴隨回憶與罪惡感浮現。
此外,年底節慶(如聖誕節、跨年)雖看似歡樂,卻讓部分人感受到「被比較」「不夠幸福」的社會壓力。這種心理落差加上生理變化,正是焦慮症候群最典型的觸發點。心理治療上,稱之為「季節性情緒再啟動效應(seasonal emotional reactivation)」。
延伸閱讀:其實你的憂鬱不是憂鬱症,9種類似憂鬱症的病症,你一定要知道,別錯過治療先機

面對焦慮:從光與節奏中找回平衡
治療季節性焦慮,首重「調整生活節奏與光照環境」。臨床上,醫師會建議患者嘗試光照療法(light therapy)——每日清晨接受30分鐘以上明亮白光照射,有助於穩定生理時鐘與血清素分泌。
此外,維持規律運動(特別是早晨的有氧運動)、避免長時間待在昏暗環境、補充維生素D,也能減輕焦慮與疲倦感。心理層面上,認知行為治療(CBT)能協助個體辨識「自動化負面思考」,重新建立對季節變化的控制感。若焦慮已影響睡眠或工作,必要時可在醫師評估下使用抗焦慮藥物短期輔助。
讓情緒有季節,也有出口
焦慮並非敵人,而是身體提醒我們「需要調整」的訊號。學會觀察季節對情緒的影響,是建立心理韌性的第一步。試著為自己創造「冬季儀式」:在早晨曬太陽、午後喝杯溫茶、傍晚寫感恩日記,這些微小的行動能重新穩定內在節奏。
心理學研究指出,將情緒視為自然節律而非病症,能有效降低焦慮感,因為那意味著你願意與自己共處、理解、調節。季節在變,但只要心能找到恆定的溫度,就能讓焦慮成為一場柔軟的過渡,而非漫長的黑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