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六大高風險族群!醫示警:早期往往悄無聲息,不少患者以為「不痛就沒事」
乳癌初期常無痛感,許多女性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期。醫師黃軒提醒,高風險族群包括更年期女性、長期雌激素暴露者、家族病史及高體脂者,應定期接受乳房檢查。30歲以上建議每年做超音波,40歲以上加做X光攝影。早期發現,勝過任何治療。
乳癌在早期往往悄無聲息,不少患者誤以為「不痛就沒事」。胸腔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這正是乳癌最具迷惑性的地方。許多女性直到摸到明顯腫塊才就醫,但此時往往病情已進展。
研究顯示,若能在腫瘤小於2公分時發現並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反之,若已轉移,治療成效與預後都會大幅下降。黃軒強調:「沒有什麼比早一點發現,更溫柔地保護妳。」

乳癌六大高風險族群
乳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但以下六類女性為高風險群:
| 高風險族群 | 主要特徵 | 風險原因 | 罹癌風險說明 |
|---|---|---|---|
| 1. 更年期女性 (約40–54歲) |
雌激素分泌劇烈變化 | 荷爾蒙波動使乳腺細胞修復力下降 | 為乳癌最常見的年齡層,需每年檢查 |
| 2. 長期暴露於雌激素者 | 初經早、停經晚、晚育(30歲後生第一胎) | 乳腺長期受激素刺激,細胞分裂頻繁 | 癌化風險提高約40% |
| 3. 有家族病史者 | 母親、姐妹或女兒罹患乳癌 | 可能帶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 | 終生罹癌風險可高達70% |
| 4. 曾有乳房良性病變者 | 曾診斷為纖維腺瘤或乳房小結節 | 表示乳腺結構不穩定 | 罹癌風險為一般人的2倍 |
| 5. 經常飲酒且體脂過高者 | 每週飲酒3次以上、BMI超過28 | 酒精與脂肪促進雌激素活性 | 乳癌風險增加約60% |
| 6. 曾接受放射線治療者 | 青少年時期接受胸部放療 | 放射線造成乳腺細胞DNA損傷 | 成年後乳癌風險顯著上升 |
延伸閱讀:乳房長不明腫塊不痛不癢?醫揪「乳房葉狀瘤」未切除恐釀皮膚壞死

早期篩檢,有效預防
隨著醫療進步,乳癌已非絕症,但「早期發現」仍是決定生存率的關鍵。黃軒建議:
-
30歲以上女性:每年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查。
-
40歲以上女性:應加做乳房X光攝影。
-
高風險族群:可提前接受檢查,必要時搭配MRI輔助影像。
日常習慣與自我覺察同樣重要
乳癌防治的核心不只是醫療檢查,也包括女性自我覺察與健康管理。保持理想體重、避免過量飲酒、規律運動、減少加工食品攝取,都是實質的防癌行動。同時,學會自我乳房觸診,每月一次、月經結束後檢查最準,能提早發現異常。
許多女性總忙著照顧家人、工作,卻忽略了自己的身體。黃軒提醒:「不痛,不代表沒事。」每一次定期檢查,都是為自己與家人多留一份平安。唯有將「自我健康」納入生活習慣,才能真正遠離乳癌的威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