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人怎麼辦?不是暴力,是在成長,家長這樣做就對了!
很多爸媽在育兒過程中,可能都遇過這樣的情況:
「孩子以前很乖,最近開始愛打人、抓頭髮、亂丟東西,怎麼勸都沒用,真的好煩惱,長大之後會不會變成脾氣暴躁的人!」
別擔心,其實孩子會「打人」,不一定代表他有暴力傾向,而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自然階段。只不過,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家長的回應方式非常重要,只要對方法,就能引導孩子平穩成長。
1歲孩子打人,不是壞,是在探索!
不少媽媽是不是發現:「寶寶才一歲三個月,最近特別愛抓我頭髮、扯耳環,還會突然打我一巴掌,打完還笑得好開心……到底怎麼了?」
其實這個年紀的孩子「打人」,真的不是出自惡意,更不是暴力行為,而是因為
孩子正處於「手部敏感期」!他們開始學習用手去感受世界、探索事物。例如抓媽媽頭髮、拍桌子、揮手巴掌,都是孩子正在嘗試「用手與世界互動」。
延伸閱讀 孩子的性格來自父母教養風格!給爸媽的10個教養守則建議
家長可以這樣做
溫柔地制止,例如轉移注意力:「這是媽媽的頭髮,會痛喔,我們來玩這個球好嗎?」
千萬不要說:「你怎麼這麼壞,怎麼又打人?」這樣反而可能讓孩子誤以為「打人可以得到爸媽的關注」。
2~3歲孩子打人,是叛逆期的開始
到了兩歲左右,孩子開始會自己走、自己拿東西,也開始想表達「我喜歡」、「我不要」、「我生氣」,但因為語言能力還不成熟,常常變成用「動作」來表達情緒。
這個階段的攻擊行為比較常見,也比較強烈,例如:
丟玩具、摔碗筷
打爸媽、打其他小朋友
哭鬧、推人
這是所謂的「第一叛逆期」,孩子在學習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互動。
家長兩步驟,引導孩子學會正確表達
第一步:明確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對
孩子這時還不太懂道理,重點是你要「表達清楚立場」。語氣要堅定,但不大聲責罵,太兇反而會嚇到孩子,甚至加重情緒。
這時候不妨抓住孩子的小手,堅定說:「不可以打人,這樣會讓人受傷。」或是用手比「×」,讓孩子理解「這是錯誤的行為」。
第二步:教孩子「正確表達方式」
當孩子打人是因為搶玩具、受挫、想表達「不開心」時,其實他只是還不知道怎麼說出來。
家長可以這樣引導:「你是不是生氣了?可以跟媽媽說:我現在不想吃。」「你想玩玩具,可以問她:我們可以輪流玩嗎?」
其實,孩子在兩三歲時模仿力超強,只要你示範多幾次,他就能學起來!
總之,打人不代表孩子有問題,而是成長中的正常階段。一定要避免貼標籤:「你怎麼那麼壞」、「你就是愛打人」這類話,只會讓孩子誤解自己真的不好。
記住!保持冷靜、溫和但堅定地教導,孩子會學得又快又好。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