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歲就罹大腸癌!愛吃「1食物」釀禍!譚敦慈:絕對不碰這食物
台灣每年新增約1.7萬名大腸癌患者,且確診年齡持續下修。過去被視為「中老年疾病」的大腸癌,如今越來越多20至40歲族群被診斷罹病。臨床觀察發現,飲食習慣、生活壓力與腸道菌相失衡,是導致年輕族群高風險的三大主因。
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譚敦慈日前上健康節目「57健康同學會」指出,她的一位親戚僅20多歲即確診大腸癌,飲食重油重鹹,而且很喜歡吃豆腐乳,她認為這食物是其中關鍵的飲食警訊。
豆腐乳與醃漬食品:美味背後的化學風險
豆腐乳、豆瓣醬、火腿等醃漬食品,在發酵與保存過程中,常含亞硝酸鹽與胺類化合物,兩者在體內結合後可形成致癌物質亞硝胺。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而醃漬物與高鹽食品則被認為會增加胃癌與大腸癌風險。這意味著,長期攝取高鹽與發酵食品,會讓腸道黏膜反覆受損,進而誘發癌變。
高溫烹調與燒烤:隱藏的自由基陷阱
除了醃漬食品,燒烤、煎炸與辣油等高溫料理方式,也會在食物表面產生多環芳香烴(PAHs)與雜環胺(HCAs)等致癌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攻擊細胞DNA,促使腸道細胞異常增生。尤其是「辣油上那層油」雖香氣迷人,卻可能蘊含氧化脂質與自由基,長期攝取會加重肝臟與腸道負擔。
延伸閱讀:我的腸道健康嗎?醫揭「腸」壽檢測2大重點:先看糞便長相正不正常
科學實證:致癌食物清單警示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已被證實與癌症高度相關的食物包括:
-
加工肉品(火腿、培根、香腸):與大腸癌直接相關。
-
醃漬食品(豆腐乳、酸菜、鹹魚):增加胃癌與腸癌風險。
-
高溫燒烤食物:產生多環芳香烴,損害腸道細胞。
-
含糖飲料與精緻碳水:促進肥胖與胰島素阻抗,間接提高癌症風險。
這些食物的共通點是「高油、高鹽、高溫處理」,會誘發慢性發炎反應,使腸道微生物環境惡化。

腸道防癌策略:回歸原味、尊重自然節奏
預防大腸癌的關鍵,在於減少毒素來源、修復腸道屏障、維持良好代謝。建議每日攝取足量蔬果(至少500克)、全穀類與益生菌食物(如優格、味噌湯),並維持規律運動與排便習慣。最重要的是,養成「看食物標示」的習慣,遠離加工、醃漬與重鹽製品,讓腸道細胞有足夠時間修復自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