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發生率持續攀升,篩檢率偏低是瓶頸,3至4成台灣女性一生未曾檢查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篩檢人次創新高,但死亡率未顯著下降。專家指出關鍵在於早篩與早治並重。衛福部明年將推動「健康幣」與「乳癌論質計酬」制度,鼓勵篩檢與提升治療成效,朝降低乳癌死亡率目標邁進。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乳癌篩檢首度突破百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儘管如此,台灣乳癌發生率在過去20年間增加兩倍,整體死亡率卻未如歐美般明顯下降。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指出,這顯示國內在「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仍有努力空間。衛福部明年將推動「健康幣」與「乳癌論質計酬」兩大措施,提升乳癌防治成效。
乳癌發生率持續攀升,每天8位女性因病離世
根據衛福部111年癌症登記及112年死因統計,乳癌已連續多年居女性癌症之首。111年共有17,366位女性罹患乳癌,112年則有2,972人死於乳癌,平均每天8.1位女性因此失去生命,死亡率高居女性十大癌症第2位。這項數據已成為婦女健康的重大警訊,也突顯全民早期防治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乳癌是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及死亡率第3位,「乳房X光攝影」可減少41%的死亡率,呼籲定期檢查
篩檢率偏低是瓶頸,3至4成女性一生未曾檢查
陳芳銘表示,儘管乳癌篩檢率已從40%升至46%,但仍遠低於歐美80%與日韓60%的水準。最大問題在於女性乳房健康意識不足,許多人誤以為「年輕就不會得乳癌」,導致延誤檢查。她呼籲政府應加強宣導、降低檢查門檻,讓乳癌防治從「意識覺醒」開始。
國際研究證實:早期篩檢與有效治療可降三成死亡率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05年研究指出,若結合「早期篩檢」與「有效治療」,可降低乳癌死亡率達三成。《美國醫學會期刊》2024年研究也顯示,美國在過去40年間乳癌死亡率下降58%,其中七成降幅來自治療進步、兩成源於篩檢普及。陳芳銘強調:「篩出早期乳癌只是第一步,能否『早治』才是關鍵。」
為提升篩檢與治療品質,明年衛福部將推動兩項新制。「健康幣」制度將把預防保健行為(如癌症篩檢、疫苗接種)轉化為可兌換健康商品或運動設施折抵的點數,以激勵民眾主動篩檢。
「乳癌論質計酬」則以患者遵從率與五年存活率作為獎勵指標,促進醫院提升治療品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