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八天忘了自己!花蓮「挖土機超人」敗血症離世 醫師提醒:慢性病患者小傷口也可能致命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村落,全台志工與工程車駕駛湧入災區救援。其中,48歲桃園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被稱為「挖土機超人」,連續八天不眠不休投入救災,卻因小腿傷口感染引發敗血症於中秋節當天離世。19歲兒子哽咽表示:「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災後第一時間,他開著挖土機往花蓮出發
9月下旬的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導致嚴重災情,道路坍塌、橋樑中斷、家園被泥水吞沒。全台志工與工程車司機自發前往救災,桃園48歲的林鴻森,就是其中之一。
「我得去幫忙。」看到電視新聞時,他只說了這句話,便立刻收拾工具。隔天清晨,他與姪子各自駕貨車、載著小山貓翻山越嶺抵達花蓮光復。
當地志工回憶:「他每天都第一個開工、最後一個收工。」八天裡,他在烈日與粉塵中清理河道、搬運瓦礫,幾乎沒睡過一整晚。
八天不眠不休,卻忽略了自己的傷口
在一次搬運鋼筋時,林鴻森左小腿被刺傷。他簡單用膠帶包起,仍繼續操作怪手。直到第八天,傷口腫脹劇痛,他才撥打119請求協助。
10月4日,他被送回桃園林口長庚醫院;下擔架時已陷入昏迷,經搶救仍於中秋節(10月6日)宣告不治。醫師判定為細菌感染導致的敗血症。他的兒子哽咽說:「爸爸本來身體就有一些病痛,但他從不喊苦。」
兒子哭著說:「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今年19歲的大兒子正在念大學,回憶起父親的身影時,眼眶通紅。
「沒有他就沒有我們。他總說,能幫別人是一種福氣。」
他說,家人原以為只是小傷口,沒想到短短幾天就奪命。「爸爸是我心中的英雄。」這句話,在災後的哀悼留言裡被上千人轉發。
專家提醒:災後「親水性產氣單胞菌」恐致命
針對林鴻森的案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副秘書長謝顯森醫師指出,災後汙水及淤泥中潛藏多種危險細菌,其中之一就是親水性產氣單胞菌(Aeromonas)。
這種細菌常存在於淡水、汙水或淤泥裡,特別容易在免疫功能較弱或有慢性病的民眾身上造成嚴重感染。
「像是肝硬化、糖尿病或洗腎患者,只要破皮碰水,都有可能致命。」
謝顯森說,肝硬化患者因凝血功能差、皮膚脆弱,一旦有小傷口就可能被細菌入侵,進而引發壞死性筋膜炎與敗血性休克;死亡率極高。
糖尿病患者則因血糖高、血液循環不良,傷口癒合慢,加上末梢神經感覺遲鈍,往往沒察覺感染已擴散。
汙水、傷口、慢性病──這三種災後隱形殺手要注意。
謝顯森提醒,民眾若在災區接觸淤泥、廢棄物或髒水,應立即清洗乾淨;若有小傷口,務必消毒並包紮。
「一旦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徵兆,或伴隨發燒、倦怠、意識混亂等症狀,一定要立刻就醫。」
他也特別呼籲慢性病患者:
「救災前應先評估自身健康狀況,若需要固定服藥或定期就醫,不宜貿然進入災區,因為一旦受傷或生病,醫療資源不易取得,反而危及生命。」
而無論健康與否,投入災後清理時,雨鞋、防水手套、口罩、防護衣都必不可少。
清理結束後,也要用肥皂與清水徹底清潔四肢,防止細菌經由皮膚進入血液。
禮儀車隊的最後巡禮
10月7日,林鴻森的遺體由家屬陪同,繞回他生前最熟悉的挖土機停放場。那是他每天工作、維修機具的地方。禮儀公司在社群上寫下:「八天救災,風沙、瓦礫、汗水交織,他不眠不休,只為讓更多人能平安。」
貼文一出,數千名網友留言:「真正的英雄,不在戰場,而在泥濘裡。」
守護別人,也要守護自己
每一個父親,都是孩子心中最早的「英雄」。林鴻森用八天時間修路、用一生時間教會孩子什麼是勇氣與責任。
他的故事提醒所有家長與志工:守護別人的同時,也要記得守護自己。因為家庭的愛,不只在於付出,更在於能夠平安回家。
願「挖土機超人」林鴻森一路好走。每一位在災區努力的英雄,都能被這片土地溫柔地保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