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救災,很多鏟子超人發燒、喉嚨痛、腹瀉,疾管署提醒落實「裝備保護、飲食保護、清潔保護」
花蓮光復鄉因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洪患,受影響的地區滿目瘡痍,不僅居民受困,環境也覆滿厚重淤泥,亟需大量人力支援清理。
適逢教師節連假,許多志工自發前往災區協助,甚至自備鏟子、雨鞋投入清淤,被網友稱為「鏟子超人」。除了大型機具支援,志工也持續進行街道清掃與洗街,加速社區復原。這股凝聚力,展現社會在天災面前的互助精神。
示意圖
救災後救災健康警訊,志工發燒喉嚨痛
部分志工返家後出現身體不適,有人發文指出「鏟完回來發燒、喉嚨痛、咳嗽」,甚至有志工經歷腹瀉、嘔吐或全身疲倦。更有案例傳出,一名年僅82年次的志工疑似因過度勞累與環境影響導致橫紋肌溶解,目前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這些訊息提醒社會大眾,救災熱忱應搭配健康自我保護。
防護不足增疾病風險
專家提醒,投入清淤並非單靠熱血即可完成,個人體力、既有疾病、飲食與休息狀況都影響健康。志工務必配戴口罩、手套與雨鞋,避免直接接觸污水與淤泥;皮膚過敏者或身體狀況不佳者,應避免勉強參與。回家前更應徹底清潔,降低感染風險。
延伸閱讀:颱風過後要注意「這疾病」,像感冒恐被忽略,糖尿病、肝病、癌症病患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是高危險族群
示意圖
疾管署防疫三保,防範傳染病蔓延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災區淹水與廢棄物堆積,增加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腸胃炎等傳染病風險。她呼籲災民與志工務必落實「裝備保護、飲食保護、清潔保護」三大防線。若出現發燒、腹瀉、嘔吐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並告知醫師曾參與救災,以利診斷與治療。
1.裝備保護
清理時切勿赤手赤腳、穿拖鞋,以及直接接觸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
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受傷原因及傷口污染情形,以利醫師診療。
2.飲食保護
水災地區蓄水池如遭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食物飲水要煮熟煮沸,食物保存過久或變質(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等)請勿再食用。
3.清潔保護
戶外區域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50倍(200cc加10公升水)噴灑庭院、水溝等潮濕處;居家環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100cc加10公升水)擦拭或刷洗地板、牆壁、廁所等處;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浸泡30分鐘稀釋進行消毒,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
同時應注意手部清潔,依「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正確洗手;如暫時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改用酒精含量75%的乾洗手液清潔雙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