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嬰幼兒情緒行為,理解以建立健康成長基礎

「情緒」是嬰幼兒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情緒表達與調節則需隨著成長而日益進步。職能治療師柯冠伶指出,一般來說,新生兒主要透過哭聲來表達基本生理需求,例如:飢餓、身體不適等等;等到嬰兒6個月大後,隨著大腦逐步發展加強對環境的熟悉,嬰幼兒會展現出更多樣化的情緒,像是喜、怒、哀、樂。
認識嬰幼兒0~3歲的各階段情緒與行為,能協助父母更好地擔任顧者的角色,讓親子連結更為緊密!
0~1歲.情緒萌芽從笑容開始
事實上,新生兒時期就會開始表達情緒。比方說在半夢半醒間,會突然露出天使般的微笑,而這就是所謂的「反射性微笑」,並不是在展露開心和興奮,只是一種自動反應。不過,一旦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也會毫不掩飾地皺眉、扭動,透過這些動作和家長溝通。
等到2~3個月大後,反射性微笑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有意識的「社交性微笑」。也就是嬰兒逐漸會在清醒時,看到熟悉的照顧者咧嘴一笑,代表他們漸漸能預期日常生活的規律、行程。
其實在這個階段,他們已經會觀察並回應大人的表情與語氣,甚至對於大人的臉部動作感興趣,還有機會嘗試感受對方的心情!舉例來說,假設爸媽語氣溫柔、情緒穩定的談話,嬰兒也會露出開心的神情,反之,用語帶指責的聲音、表情,馬上也能感受到氣氛有異。對寶寶來說,爸媽的情緒反應就像是導航,幫助嬰幼兒慢慢建立對世界的理解與預期。
當嬰幼兒成長到約7個月大至1歲左右,大腦的記憶與經驗儲存能力逐漸發展成熟,有能力將眼前的人與腦海中的記憶進行比對,當發現面前的人與熟悉的照顧者不一致時,大腦會發出警訊引發焦慮反應,這正是自我保護機制的自然展現。這些反應不只是挑戰,是嬰幼兒發展出「記憶力」、「辨識能力」與「安全意識」的重要成長,因此更是情緒發展演進中的大突破。
父母照顧tips
1歲以前的嬰幼兒大腦與情緒系統尚在快速發展階段,主要的需求仍集中在「生理照顧」與「安全感建立」。由於表達能力尚未成熟,無法用語言說出「我不舒服」或「我害怕」,所以,常常用哭泣、大聲尖叫、扭動身體等方式來表達需求。這個階段,照顧者的角色非常關鍵,在排除嬰幼兒的生理需求後,透過擁抱、安撫,加強他們的安全感,更能有助於嬰幼兒情緒發展。

1~2歲.從情緒中學獨立
1歲以後的幼兒,開始展現出對世界的強烈好奇心,情緒表達也變得更加豐富和有主見,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逐漸理解自己與他人是不同的個體,已有了物體恆存的概念,知道即使媽媽不在眼前,也不代表消失,這種信任感促使幼兒更有勇氣去探索環境、嘗試新事物。1歲半至2歲期間,寶寶的控制力、自主性與自我意識正快速發展,也就是說此時正邁入所謂的自主階段,也就是「我要自己來!」的時期。
不過,隨著探索增加幼兒也會頻繁面對失敗的挫折感,像是堆不好積木、難以靠自己穿好襪子……這種「我想做卻做不好」的情況,常常會引發寶寶強烈的情緒反應,尤其是對最親近的照顧者,常會毫無保留地表現出情緒,這不是幼兒故意唱反調,而是因為他們在照顧者前安心做自己的展現。
這些反應是正常的發展歷程,並非教養失敗。1歲半至2歲左右的幼兒,語言與情緒調節能力尚未成熟,無法以語言表達內心的不滿與困擾,只能用生氣等心情來釋放。雖然照顧起來讓人筋疲力盡,但每一次爆發,都是他們在練習「成為自己」的過程。
父母照顧tips
面對寶寶抓狂時,照顧者需要先穩住自己的情緒,用冷靜、溫柔但堅定的語氣陪伴。先讓幼兒經歷挫折與情緒,再蹲下來與他注視給予安慰,協助幼兒學會辨識、說出感受,但應避免用責罵、威脅、羞辱的方式制止情緒(如:「你這樣哭很丟臉」、「不乖就把你丟掉」),如此只會讓幼兒更焦慮,甚至不再願意表達感受。
幼兒出現負面情緒時.先理解再引導
當幼兒出現情緒或負面行為時,爸爸媽媽不應急著糾正,建議可以這麼做:
1.先理解背後的感受與需求:為何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他們是感到挫折、悲傷、生氣,還是不知所措?
2.溫柔接納協助命名情緒:「你現在看起來很生氣喔」或是「你是不是因為……所以,覺得很難過?」這樣能幫助孩子將感受與詞語連結起來。
3.引導孩子表達自身感受: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感受,透過言語、指認,甚至是繪畫來表達,具體方式依據他們的年齡和發展階段而定。
透過以上三步驟,將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與情緒調節能力,還能強化親子關係,營造一個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支持的安全環境。

2~3歲.出現情緒得慢慢引導
2~3歲孩子的情緒表達不再只是單純的「生氣」、「開心」、「難過」,而是逐漸出現像是「羞怯」、「驕傲」、「內疚」、「不好意思」等更複雜的社會性情緒,代表孩子已具備初步的自我意識,並開始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是情緒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這個階段的幼兒,會開始思考:「媽媽會不會生氣?」、「大家會不會嘲笑我?」這些想法表示他們已經不再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而是與他人建立起情緒與社會的連結。當孩子做錯事時,可能會低頭、不敢看大人,甚至臉紅、遮臉,此時,孩子會用語言表達情緒,他們可能會說:「我好生氣喔!」、「媽媽你在不開心嗎?」這表示他們不僅能辨識自己的感受,也建立起基本的同理心,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緒,這對未來的社交與人際關係發展至關重要。
三歲前是大腦與情緒調節系統迅速連結的關鍵時期,孩子會從「用身體表達情緒」,進階到「用語言表達情緒」,若爸媽能除持續陪伴、傾聽、引導,將為孩子的未來打下穩定的情緒管理能力與良好的人際互動。
父母照顧tips
情緒起伏對成人來說習以為常,但對孩子而言卻仍難以掌握。當幼兒出現某種情緒時,家長可以協助說出來,比如說:「因為積木倒了,你現在很失望,對嗎?」這樣的語言回饋能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詞彙庫,更好地理解、管理情緒。
另外,情緒繪本或圖像工具也可以幫助孩子透過故事、角色、臉部表情認識多樣化的心情,進一步學習調控情緒。
唯有感受被理解.才能消化情緒
當孩子遇到負面情緒時家長也會備感壓力,急著要讓孩子「不要再哭了」、「趕快好起來」,這樣的反應雖然出自於關心與焦慮,但如果太快去解決情緒,反而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無法被接納。
舉例來說,當幼兒跌倒因疼痛而哭喊,父母可能會脫口而出說:「沒關係,這沒怎樣,不哭了!」即使語氣溫柔,但這樣的話語也是否定情緒的一種,會讓小朋友產生「是不是我哭就不對?」的疑問,長期下來,可能會壓抑情緒、不敢表達。與其趕快安撫、轉移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認識、理解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柯冠伶職能治療師
現職/樂點職能治療所 職能治療師
專業證書/職能治療師證書 (職字第004773號)、美國正向教養學會認證家長講師、英國莫兒方 Morphun 積木老師培訓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