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健康百寶箱> 颱風過後要注意「這疾病」,像感冒恐被忽略,糖尿病、肝病、癌症病患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是高危險族群

颱風過後要注意「這疾病」,像感冒恐被忽略,糖尿病、肝病、癌症病患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是高危險族群

颱風「丹娜絲」帶來豪雨恐翻攪土壤與污水,釋出致病的類鼻疽桿菌。該菌存在於土壤與水中,透過皮膚傷口或吸入感染,潛伏期長,症狀似感冒但可致命。高風險族群如糖尿病、肝病患者及免疫低下者,感染後重症風險高。疾管署提醒風災後應避免赤腳涉水、接觸泥濘,若有傷口務必防護並清潔。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並說明接觸史。

文章目錄

雖然颱風「丹娜絲」目前僅為輕度颱風,但其帶來的強風與豪雨已足以翻攪土壤與排水系統,讓原本潛藏於地底的類鼻疽桿菌浮出地表。疾管署提醒,每年颱風過後,台灣都會零星出現類鼻疽個案,尤其是免疫力較弱的族群,更要提高警覺、防範感染。

類鼻疽 

什麼是類鼻疽?致病菌藏在泥水中,可能經皮膚傷口入侵

類鼻疽(Melioidosis)是由類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起,這種細菌自然存在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土壤與淡水中。當暴雨或淹水發生時,細菌容易被擾動並隨泥水暴露於人體周遭。

感染途徑主要有三種:

  1. 經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泥土

  2. 吸入含有細菌的氣膠(例如被打起的泥水霧氣)

  3. 極少數經由食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

類鼻疽

延伸閱讀:全民免費新冠疫苗接種將於9/30結束!6~49歲10月1日起接種要付錢

類鼻疽的症狀與潛伏期:像感冒,卻可能奪命

類鼻疽的臨床表現多樣,初期常被誤認為是感冒或支氣管炎。常見症狀包括:

  • 發燒

  • 咳嗽、胸痛

  • 肌肉痛、關節痛

  • 皮膚紅腫、潰瘍或化膿

  • 淋巴結腫大

嚴重時可導致肺炎、敗血症,甚至多重器官衰竭。潛伏期從2天到數年不等,曾有病例潛伏9年以上才發病,延誤診斷將增加致死風險。

根據疾管署統計,糖尿病、肝病、癌症病患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都是高危險族群。一旦感染,重症與死亡風險明顯上升。台灣近年類鼻疽個案的致死率約4.5%,但在部分國家疫情嚴重時,致死率甚至高達40%至75%。

防範勝於治療:風災過後務必避免赤腳接觸泥水

疾管署提醒,颱風與風災過後應特別注意環境衛生與個人防護:

  • 避免赤腳涉水,特別是泥濘地區

  • 若須清理災後環境,應穿戴防水手套與膠鞋

  • 若有皮膚傷口,應使用防水敷料保護

  • 接觸污水後要徹底清潔與消毒

  • 出現不適症狀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曾有泥水接觸史

類鼻疽可治療,但需及早診斷與用藥

一旦懷疑感染類鼻疽,必須盡早就醫,並接受特定抗生素治療,若治療及時且完整,大多數患者可康復,但若延誤治療,重症與死亡風險將大幅上升。

小提醒:颱風過後的第一週是類鼻疽感染的高風險期,民眾應主動防護,尤其是有慢性病、免疫力不佳者。風災帶來的不是只有積水,更潛藏著看不見的致病威脅。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RSV嚴重威脅早產兒!新生兒科醫學會籲政府跟進日韓,單株抗體給付放寬至33~35週早產兒,築起完整防護牆

新生兒腸病毒第5死!男嬰「出生6天亡」,重症個案數創六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