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飲食> 果汁的甜蜜陷阱:為什麼孩子應該吃水果而不是喝果汁?

果汁的甜蜜陷阱:為什麼孩子應該吃水果而不是喝果汁?

水果健康,但果汁卻暗藏危機。研究證實,果汁中的果糖會癱瘓大腦清理系統,使孩子的情緒、學習與適應受影響。國際研究亦指出,含糖飲料與憂鬱、肥胖、認知遲緩高度相關。孕婦與兒童都應避免果汁,選擇完整水果,透過咀嚼吸收營養。從家庭日常做起,才是真正守護大腦的關鍵。

文章目錄

水果向來被視為健康飲食的象徵,但「怎麼吃」才真正營養?許多家長誤以為把水果打成果汁,既方便又能讓孩子快速補充維生素,甚至是解決孩子挑食的好方法。然而,基因醫師張家銘警告,這樣的做法恐怕是一場「甜蜜的陷阱」。

最新研究顯示,果汁中的果糖會對孩子發育中的大腦造成沉重負擔,使情緒、學習能力與適應力都可能受損。這不僅是單純的糖分問題,而是牽涉到大腦發育過程中極為關鍵的「清潔機制」。

孩子喝果汁 

孩子喝果汁:果糖如何影響小膠質細胞

2025年刊登於《Nature》的研究揭示,水果榨成果汁後,果糖不再受到纖維的緩衝,會在短時間內大量進入血液與大腦。這樣的衝擊使大腦中負責「清掃垃圾」的小膠質細胞(microglia)陷入停擺。

小膠質細胞的任務,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修剪多餘的神經連線,確保大腦網路高效而穩定。如果這項機制當機,孩子就容易出現焦慮、注意力不足、學習力下降,甚至在社會互動上顯得遲緩。換句話說,看似一杯健康果汁,卻可能讓孩子的神經系統陷入長期風險。

國際研究的佐證:糖分、飲食與孩子的腦部健康

這項研究並非孤例。美國《JAMA Pediatrics》在2020年的追蹤調查中發現,幼兒每天飲用含糖飲料(包括果汁)的比例與日後肥胖、焦慮與學習障礙高度相關。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則指出,果汁中的高果糖攝取與青少年憂鬱症狀出現有顯著關聯。

這些結果再次提醒我們,「液態糖」對孩子的大腦尤其危險,因為孩子的腦部在青春期之前仍處於劇烈修剪與重組階段,比成人更敏感。相比之下,完整水果則能透過纖維延緩糖分釋放,讓肝臟與大腦有緩衝時間,維持穩定狀態。

延伸閱讀:一杯飲料糖攝取就過量!兒童遺傳內分泌醫師許鈺敏:含糖飲料的攝取與性早熟相關,可能進一步導致卵巢功能失調

孩子喝果汁

孕婦也不能忽視:果汁與胎兒大腦的隱性風險

張家銘特別提醒,這樣的影響並不只存在於兒童身上。孕婦若經常飲用果汁,透過胎盤傳遞的果糖同樣可能干擾胎兒神經發育。研究顯示,高糖攝取會增加胎兒日後出現焦慮與認知發展遲緩的風險。

對孕婦而言,雖然補充維生素C、抗氧化物與多酚十分重要,但果汁並不是最佳選擇。建議以完整水果取代果汁,讓營養成分透過咀嚼過程緩慢釋放,才是對母體與胎兒雙方都有利的方式。

孩子喝果汁

給家長的生活建議:安全守則與實用替代方案

那麼,家長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第一,避免將果汁視為「健康飲品」,不論是早餐搭配還是運動後補充,都應改以水或牛奶為主。

第二,若孩子抗拒吃水果,可以嘗試切片、搭配優格或製作水果拼盤,透過色彩與口感引導孩子接受。

第三,留意市售「100%純果汁」的標示,雖然沒有額外添加糖,卻仍然含有大量果糖。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九成兒童一周喝一杯手搖飲!小心含糖飲料造成肥胖、影響身高,3 大危害一次看
台灣青少年平均「糖攝取」超過WHO建議8倍!男生較嚴重。家長知道70%台灣含糖飲料都屬高糖飲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