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健康署特別編製《手機還我 孩子不哭》手冊 擺脫「數位奶嘴」育兒常態
本手冊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領家長重新思考「數位奶嘴」的現象,5整理手冊中的精華,內容不僅涵蓋視力保健、用眼原則等專業建議,也透過實際生活情境提供破解方法,幫助家長在日常中建立健康的數位使用習慣。透過陪伴、規範與引導,讓科技回歸輔助角色,守護孩子的成長與幸福。
什麼是「數位奶嘴」
「數位奶嘴」是一種形容詞,用來比喻父母用數位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螢幕產品來安撫、轉移、控制幼兒情緒的做法。根據手冊中指出,由於父母在忙碌或照顧壓力之下,為了讓孩子安靜或配合日常安排,會把螢幕產品交給孩子使用,像是給他們看影片、動態畫面、遊戲或動畫,就好像傳統奶嘴用以安撫哭鬧的功能一樣。
這樣做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家長的壓力或孩子的不適情緒,但也容易使孩子過度依賴螢幕產品作為安撫工具,進而忽略親子互動、視力保健、專注力訓練等面向。因此,「數位奶嘴」強調的是螢幕設備被當作育兒的「輔助安撫工具」,而非健康的育兒方式。
第一章:3C 對兒童的影響
在《手機還我孩子不哭》手冊的第一章中,重點說明了 3C對幼兒與兒童身心的多方面影響。首先,從視力健康的角度來看,長時間近距離使用螢幕產品,尤其是在光線不足或暗處使用,可能造成藍光對眼睛的刺激、視網膜傷害,導致近視率上升。手冊援引調查指出,學童使用 3C 產品每次總時間≥1小時者,其近視風險比使用<1小時者高出2.34倍。
其次,在 認知、語言、專注力、睡眠 等領域,螢幕使用過度可能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降低親子互動機會、破壞專注力訓練,也可能因為刺激過強、藍光、螢幕內容引起的興奮,擾亂睡眠品質。此外,手冊也提到心理與體能方面的潛在風險,長時間使用螢幕可能壓縮運動時間,增加肥胖風險,也可能使孩子對「即時刺激」有更高期望,產生耐受性或焦慮感。但只要強調「正確使用」的重要性,並提供使用規範與教養策略來減少負面影響。
第二章:守護寶貝靈魂之窗
手冊第二章主要聚焦在如何從視力保健與護眼策略這一層面「守護寶貝靈魂之窗」。其核心精神在於孩子的眼睛是傾聽世界、認識世界的門戶,若忽視保護,可能導致視力惡化甚至併發更嚴重的眼疾。這一章節首先強調「遠視儲備量」的概念。幼兒天生具有一定程度的遠視,這部分遠視可視為視力發展的儲備,能抵抗近視的發展,若過早消耗這個儲備量,孩子就更容易進入近視高風險期。未滿7歲者應維持約100至200度遠視儲備,7~12歲者約50至100度。
該章節提出具體護眼措施與原則,例如「3010120 護眼原則」即用眼 30 分鐘就休息 10 分鐘,每天戶外活動至少 120 分鐘或 2~3 小時。同時也提醒家長注意用眼距離約30–45公分、光線充足、坐姿正確、避免躺著或趴著使用、避免在暗處使用螢幕。
第三章:護眼超前部署三案例 破解 3C 育兒困擾
用餐時配手機
情境描述:小朋友在吃飯時常常亂動、踢椅子、不肯安靜吃飯。父母為了讓孩子乖乖坐著,就拿出手機讓孩子看動畫或影片配合用餐。
破解妙招:手冊建議:事先與孩子訂下規則,例如「用餐開始不能使用手機,若孩子乖乖吃完,餐後才可看5分鐘影片」。父母可用一些互動遊戲如數顏色或講故事引導孩子用餐注意力。若孩子想先看影片,可先讓他協助上菜、拿餐具等家務動作,轉換注意力,這樣不但能減少用餐時光對螢幕的依賴,也能強化親子互動與用餐儀式感。
煮飯沒人顧
情境描述:當父母在廚房忙碌、切菜、備料時,孩子在旁哭鬧、要注意,干擾廚事進行,為了比較安全或省時,父母可能讓孩子手拿平板或看影片。
破解妙招:手冊建議可準備一個固定的「安全活動區域」,放置一些低科技的玩具、拼圖、繪本等,讓孩子短時間內能自娛。同時父母可在旁喊時間提醒例如「等媽媽煮菜完,再給你一點時間」,或分次給影片內容,如分段5分鐘來交換孩子幫忙小事情。這樣孩子既有活動,父母也能暫時安心處理料理。
課業或陪伴時插入3C
情境描述:家長可能會在孩子寫功課或需要陪伴時,給予平板作為「獎勵」或「協助工具」,讓孩子專注或自行操作,減輕家長負擔。
破解妙招:若要允許孩子使用3C作為學習工具,應與孩子事先訂好「30分鐘看螢幕、10分鐘休息」原則,並限定內容必須是教育性、不含遊戲或刺激性影片。父母可和孩子共同選擇學習內容、討論所學,並在休息時間改做室內護眼操、伸展或喝水等活動,如此既能降低螢幕負擔,也讓孩子從被動使用變為有目的、有選擇地應用。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