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怎麼這麼難管?!」小孩不聽話,其實是在求救,是某種心理需求的表現
面對孩子的不配合、頂嘴、或者公然挑戰權威,許多父母感到挫敗、憤怒,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教養失敗。但你知道嗎?孩子的「不聽話」,其實很可能是某種心理需求的表現。
孩子真的在「叛逆」嗎?
當孩子開始對指令「充耳不聞」,或出現不按牌理出牌的行為,家長常歸因於叛逆期。但事實上,對幼兒來說,這通常是探索行為。他們在學習界線,也在試探哪些行為是被接受的。比起叛逆,這更像是一種認知學習的歷程。
而對青少年来說,「反抗」其實是邁向獨立的一部分。他們開始希望擁有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而不只是照單全收父母的意見。這時候,如果父母一味打壓或用命令式口吻溝通,只會讓他們更加抗拒。
不聽話的背後,其實是「沒被聽見」
許多孩子不配合,不是因為「不懂事」,而是他們覺得自己沒被理解、沒被尊重。例如,當孩子累了還被逼著完成功課;當他難過時卻被說「你有什麼好哭的?」久而久之,他就用沉默、頂嘴、或者冷漠的方式來「反擊」。
更糟的是,有些父母在情緒上忽冷忽熱,也就是有時情緒好,孩子犯錯也被放過;情緒不好時,孩子一點小事就被狠狠責罵。這種「不一致」的教養,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更容易出現情緒性反抗。
延伸閱讀 張鈞甯媽媽鄭如晴的教養之道:從一起讀繪本,到一起聊夢想 ! 我給孩子的愛 ,就是無條件的支持與鼓勵
孩子不聽話,父母可以怎麼做?

1.傾聽孩子的感受,不急著給答案
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要被理解,而不是要被「糾正」。先聽完他在想什麼,比什麼大道理都更有效。
2.賞罰分明,但不羞辱
孩子需要知道行為有後果,但懲罰應該在尊重中進行,特別避免在眾人面前責備。
3.保持教養的一致性
家庭中的規則應該穩定、清楚,避免因父母情緒而忽左忽右,讓孩子有依據可循。
4.給予選擇與參與感
「你想先寫功課還是先洗澡?」這類選擇題比命令更能提升合作意願。
5.父母自我成長與情緒管理
教養是一場長期修煉,父母自己能穩定,孩子才能安心。
孩子不是天生叛逆,而是有話想說、有感覺想被看見。與其責備孩子「為什麼不聽話」,不如退一步想想:「我們是不是沒有好好聽他說話?」
真正好的教養,不是讓孩子變得「完全服從」,而是幫助他成為一個能思考、能表達、也懂得尊重與負責任的人。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