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點,決定今晚的睡眠品質 ! ? 4 個好眠提醒,建立你的「入夢行事曆」,讓你一覺到天亮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學會提到,優質睡眠不只是睡得夠,更取決於「適當的時間、規律的節奏,以及移除可能的睡眠障礙」。這意味著白天的每個小習慣,都可能成為晚上是否睡得有效率的關鍵。
所以,身為媽媽如果總是到了夜裡才想放鬆,可能為時已晚。
真正能幫助我們走進夜晚的,是日間就開始累積的生活管理技巧。什麼時候喝最後一杯咖啡?晚餐吃到幾點?什麼時候關掉刺激訊息?什麼時間把燈光調暗?睡得好不好,是可以透過整天的行為設計來強化。
看似微小的舉動,都是向身體與神經傳遞的訊號,幫助更容易通往夜裡的平靜與深沉。香氛專家auscentic就分享以下四個入眠規劃,幫你困擾已久的睡眠問題來解套!
下午 15:30:設定「無咖啡因」提醒
有喝咖啡習慣的朋友,邀請把自己每天的「最後一口」安排在睡前 ≥ 8 小時;若今晚想早睡,提醒也一起提前。因為咖啡因會佔據腦中「腺苷」受體,將疲勞訊號「靜音」約 5–8 小時,在咖啡因阻斷腺苷作用時,不僅會延後出現睡意,更重要的是影響到深層睡眠比例,因此起床會覺得累。
晚上 19:30:設定「停止進食」提醒
邀請把自己「停止進食時間」放在睡前 ≥ 4 小時;這麼做可避免消化系統干擾、穩定血糖,幫助夜間修復。如果晚餐時間太晚,那建議降低進食量,並選擇易消化食物。
睡前太近的進食,會讓消化持續運作、交感神經活性難以降低,抑制副交感神經主導的修復過程,使入睡不易並降低心率變異度(HRV)與深眠比例。
晚上 23:00~23:30:設定「睡前儀式」提醒
每天睡前 30 分鐘至 1 小時前,重複以相同順序做幾件簡單的事,就是在向大腦傳遞訊號「今天結束了,現在可以休息了。」
在這 30 分鐘裡,請調暗燈光,選擇放鬆活動,例如伸展或靜坐,讓思緒放緩。降低交感神經活性並啟動副交感神經,幫助褪黑激素分泌與睡意生成。
延伸閱讀 睡前一個小時不要使用3C電子產品!成長專家:對於兒童睡眠影響, 比白天更為顯著!
晚上 23:30 ~早上 07:30:設定固定「睡眠時間」
邀請把每日的睡眠時間設定為固定時段,例如 23:30–07:30,週末與平日的差距盡量不超過 1 小時。
固定的入睡與起床時間,能穩定生理時鐘,讓褪黑激素與皮質醇等荷爾蒙節律有序運作,幫助更快入睡並延長深眠,同時提升睡眠效率與日間專注力。如果每日睡眠時間不固定,則容易形成「社交時差」,對內分泌造成干擾。
以上 4 個關鍵提醒「時間」皆為建議,可按照自身作息與工作時間,動態調整安排。目的是幫助身體建立穩定的晝夜節律,引領到深度好眠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