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好爸爸俱樂部> 好爸爸俱樂部> 【爸爸群像】背包Ken 請育嬰假,職場技能沒浪費!下廚竟也能導入供應鏈管理

【爸爸群像】背包Ken 請育嬰假,職場技能沒浪費!下廚竟也能導入供應鏈管理

背包Ken,這位因請了一年育嬰假而出版《我是男性,我請了一年育嬰假》的作家,用行動挑戰台灣職場常態。他把過往在行銷、採購領域的專業延伸到家庭,下廚也能導入供應鏈管理,陪伴孩子更靠專案邏輯分工。他證明了,爸爸請育嬰假不是浪費,而是轉場,創造家庭與自我的新秩序。

文章目錄

在台灣,父親請育嬰假仍然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對多數男性而言,職場是主戰場,家庭只是副舞台;收入、升遷、專業發展,常常成為不敢放手的理由。然而,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當家庭與職涯拉扯到臨界點時,父親能否按下暫停鍵?背包 Ken 的故事,提供了一個鮮活的答案:職場技能不會在育嬰假裡浪費,反而能轉場,為家庭創造新的秩序與平衡。

在「不敢停」的人生裡,為孩子第一次按下暫停鍵

在決定請育嬰假之前,Ken 猶豫了四年。他畢業即後投入行銷、採購相關工作。這樣的履歷並沒有專業證照或技術背書,意味著職場安全感不足。對他而言,「停下來」等同於冒險。即使表現不差,仍擔心一旦離開,位置就可能被取代。因此,當他最終遞出育嬰假申請,這不是一個輕鬆的轉換,而是一場直球對決。

改變的契機來自診間。有一次帶孩子看感冒,醫生提醒:「生長曲線快要掉到紅色警戒了。」這句話像警鐘,讓夫妻倆瞬間緊張起來。Ken 意識到,孩子的成長不會等待。疫情之後,家人少了旅行與三代同堂的時光,他更希望用完整的一年補回缺失的陪伴。育嬰假,於是成了不得不的選擇。

把供應鏈思維搬進廚房

背包KEN 

許多人以為,爸爸請育嬰假會每天被孩子纏得焦頭爛額。但 Ken 的做法不同。他讓孩子繼續上托嬰中心,自己則專注於家務與餐食,讓晚上全家的生活能夠平穩流動。他笑說,育嬰假對他而言,反而像是在家啟動一個「家庭專案」。

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他把「供應鏈管理」搬進廚房。Ken 曾在食品廠、科技廠任職,熟悉產線與物流的運作。這套邏輯被他移植到日常:冰箱是倉庫,食材是原料,每一次購買與分配都必須符合實際需求。比如做滷肉,他就找到一間販售 200 克絞肉的超市,因為這剛好符合一家一餐的份量,熟肉肥肉的比例剛剛好,不多、不少、零浪費,這就是食品廠找原物料供應商的邏輯!

五天的菜單,他像拆單一樣規劃,避免重複,也確保營養均衡。他強調:「難的不是煮菜,而是前置作業。」在他眼裡,廚房就是小型產線,規劃精準才能保證流程順利。職場技能,於是化身為家庭運作的秘密武器。

技能分工,而非性別分工

Ken 與太太的合作方式,也因育嬰假而重整。他們沒有陷入「誰該帶小孩」的性別爭執,而是像同事一樣,攤開各自的專長來分工。對
Ken來說,家事大魔王,就是:衣服分類!長襪、短襪、膝上襪?褲襪是褲子還是襪子?褲裙是褲子還是裙子?媽媽的衣服分類宇宙怎麼這麼複雜?! 但Ken 擅長規劃與料理,就承擔餐食與後勤;太太專精藝術與音樂,於是專注在孩子的啟蒙。

「不要框住爸爸媽媽的角色,乾脆叫雙親一、雙親二。」Ken 笑著說。這樣的分工,不僅務實,也避免婚姻裡的失衡。若太太一肩挑起,爸爸閒著不動,長久下來關係勢必失衡;但若能依技能分工,家庭才能真正走向平等。

這段時間,他也深刻體會到太太的細膩。自己帶孩子時,多半只是吃飯、出門、回家,像把時間填滿而已。但太太會設計遊戲、引導學習,讓陪伴變得有層次。「這真的是不同等級的挑戰。」Ken 坦言。

面對眼光與焦慮

背包KEN
(背包KEN在社群上分享:照片裡燈是小孩。就算有拍到我,也是我扒著小孩,或小孩扒著我,就是那種人事物無法分離的情境照。如果要把小孩P掉,可能我身上就會缺一塊、或舉著湯匙對著空氣不知在幹嘛、或撞鬼一樣親吻空氣。這就是育嬰假的真實狀態。)

請育嬰假,並不代表壓力消失。帶孩子出門時,Ken 常聽到別人問:「爸爸怎麼有空?」這些無心的話語,背後其實隱含著對性別角色的想像。

更大的壓力,來自他自己。「會不會回不去職場?會不會被標籤成『太顧家』?」這些疑問反覆盤旋。Ken 漸漸理解,真正的損失還沒有發生,焦慮多半只是想像。反倒是孩子的童年,一旦錯過就不會再來。「職場可以再追回,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他這樣告訴自己。

至於經濟,他並未單靠補助,而是依存款規劃開銷。對他來說,這一年不是丟掉工作,而是一場投資。就像把十幾年的職場經驗暫時收起,換來一段不可取代的親子時光。

爸爸適合在育兒前線,漏球後太太才可以撿球

背包KEN

Ken 最大的收穫,不是自己學會了多少家務,而是重新看見太太的辛苦。每天三餐的設想,看似瑣碎,實則壓力龐大。他笑說,自己偶爾能做的,就是一句「不然今天外面吃吧」,讓太太喘口氣。

他也觀察到性別分工的差異。「男生常適合當第一線,因為會漏球,十件事記得七件,最後做好五件;但太太會補起來,整體就很平衡。」他說,若太太長期承擔第一線,丈夫沒有參與感,失衡感必然出現。

請育嬰假,也讓他看到夫妻角色的可變性。過去總覺得「媽媽在家、爸爸工作」理所當然,但這段時間告訴他,父母角色本可以互換,重點是合作與理解,而非既定的分工框架。

育嬰假訓練打怪技能

很多人都會有種刻板印象,以為:「媽媽在家很閒」。但 Ken 的一年,讓這種刻板印象瓦解。家務與育兒不是閒置,而是一份全職且持續超載的工作。

Ken 的故事,刻畫了一種父親的新樣貌。育嬰假不是浪費,不是空白,而是一場轉場。職場的技能沒有消失,而是在另一個場域被重新運用,讓家庭因此更有秩序,讓孩子的成長被好好看見。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這句話,像座標,提醒著他,也提醒著每一位父親。停下來,你可能會看到更深刻的風景。

收聽完整節目,請上<好爸爸俱樂部>PODCAST:



延伸閱讀:

【全職爸爸育兒誌】育兒最疲憊的狀態,就是明明很努力,但又沒做出具體成果

【爸爸群像】鋼鐵台客柯大堡的寵妻智慧:尊重、分工與溫柔尊重,讓彼此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