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 名人部落客> 【精算媽咪的家計簿】搞清楚自己為何而做,用快樂當理財的指南針!

【精算媽咪的家計簿】搞清楚自己為何而做,用快樂當理財的指南針!

這個世代理財常常被視為邁向財富自由的階梯,但其實為什麼理財更加重要,當能夠釐清真正的目標,理財才會成為讓自己生活更安心的工具。

文章目錄

小玲最近買了人生的第一間房,她告訴我:「大家都說房子只會越來越貴,身邊的朋友都在買,我怕再不下手就跟不上了。」於是她把手上的300萬全數拿來當頭期款,買下一間價值1,000萬的房子。雖有了房產但卻換來每月沉重的房貸。

收入比小玲少一些的阿哲,並沒有急著買房,而是把約250萬的本金投資在 ETF上,本金250萬+每月2萬(十年合計240萬投入),經過8%複利增長後,十年後他的投資帳戶可能來到將近800 萬。這讓他不僅能累積資產,還能保留現金流,給自己一筆「快樂基金」,用來規劃旅行、學習新事物,生活看似平凡卻自在又充實。

理解理財的真正意義

如果單看投資報酬的數字,台灣近十年住宅房價平均上漲約56%。1,000萬的房子,十年後可能市值約1,560 萬。小玲投入的本金是300萬,但因為有槓桿(用借來的錢或其他工具放大投資部位)淨值增幅可能很驚人。反之,阿哲將250萬投入年化8%的 ETF,十年後複利滾動約成長到約890萬。雖沒有槓桿,但他這十年保有了生活彈性與現金流,不必承受高房貸的壓力。

從數字看起來,雖然房產的漲幅驚人,ETF相對溫和,但心態輕鬆許多,而且阿哲在這十年中因為生活愉快加上持續能力增長,主動收入持續增加,最終可能總資產也不會比較少,因此重點並不是誰比較賺的問題,而是哪種方式,能讓你過得快樂。

外在條件≠內在快樂

很多人會把外在條件當成快樂來源,房子、升職、加薪、年薪百萬,看似快樂的保證,但心理學的「適應效應」告訴我們,這些快樂往往只是短暫。收入變高、條件變好,快樂感短暫上升後,很快又會回到原點,接著繼續追逐更多。

所以,有些人看似什麼都有,心裡卻依舊焦慮;而有的人條件普通,卻因為找到內心真正的依歸,反而過得更自在。搞清楚「為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3問題找到心中的方向

理財問題常常被簡化成選擇題,舉例來說,「買房vs租房」、「基金vs股票」、「存錢vs消費」。但更核心的是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買房的原由只是因為別人都有,那房子可能就成了壓力。若投資只是怕落後,那市場波動便會讓人十分痛苦。假若存錢只是因為人云亦云,那會讓生活變得十分壓抑。

可是一旦清楚為什麼,每個行為都能帶來力量與安定感。三個問題找到真正的為什麼。

1.這件事,讓我快樂還是焦慮?

2.這是我真心想要的,還是別人期待的?

3.這樣做會不會更靠近理想中的生活?

理財不只是數字,而是一面鏡子。小玲和阿哲的選擇,映照出理財真正的樣子,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的焦慮、攀比心,也反映出我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一個人梭哈買房,雖然房價有所漲幅,但被日子壓得喘不過氣,另一個人穩健投資,資產成長不算驚人,但每天卻能認真享受生活,重點不是誰賺得多,當理財規劃是為了內心的安定,而不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就不會被無止境的比較推著跑。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增加帳戶裡的餘額,而是減緩心裡壓力。

珊迪兔

珊迪兔

Podcast頻道《精算媽咪的家計簿》主持人。精算生活,創造理想人生的珊迪兔,曾遭遇人生低谷、不堪回首的財務困境、成為媽咪後在職業生涯上的轉折,樂於面對挑戰、喜歡與問題正面對決。堅持相信:「即便生命給我們很多挑戰,睡一覺起床依然陽光燦爛。」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精算媽咪的家計簿】存到錢要先投資或先還債?理財的重要性隨處可見
【精算媽咪的家計簿】投資不只是理財,穩健家庭財務從良好溝通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