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次公費產檢,包括超音波、貧血、妊娠糖尿病、乙型鏈球菌檢驗,媽咪與寶寶最安心的守護
為守護母嬰健康,國民健康署提供孕媽咪14次公費產檢,113年利用率達96%以上。每次檢查除了例行性的問診、體重、血壓、胎心音與胎位,還會依孕期安排關鍵檢驗,確保孕媽咪與胎兒的安全,讓孕程更有保障。
公費產檢,陪伴孕程每一步
根據統計,孕媽咪最常詢問的問題是「有哪些補助服務?」其次為「如何申請?」值得注意的是,來電者除了孕媽咪,還有二成是準爸爸、一成是長輩,顯示產檢已成為全家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
重要檢查與篩檢
超音波檢查
孕期提供三次公費檢查(孕早、中、晚期各一次),讓準父母能「視訊連線」寶寶。醫師透過檢測胎兒心跳、各部位生長、胎盤位置與羊水量,全面掌握孕程狀況。
貧血檢驗
台灣約有10–20%的孕媽咪在早期就出現貧血,影響母胎健康。國民健康署於妊娠24–28週提供補助檢驗,可及早診斷,並透過飲食或補充劑改善,降低胎兒過小、早產及孕婦難產的風險。
延伸閱讀:提高警覺以確保母胎平安!定期產檢之外,常見5種不適需要就醫時機
妊娠糖尿病篩檢
孕媽咪應於24–28週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檢驗前須禁食8小時,檢測結果能協助及早介入。若確診,透過飲食控制、運動與血糖監測,可有效降低併發症。
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
約有兩成孕婦產道帶菌。孕媽咪可於35–37週接受篩檢,若為陽性,醫師會於生產時給予抗生素,降低新生兒感染風險。
乙型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篩檢是建議所有孕婦在懷孕35至37週期間進行的檢查,目的是評估孕婦生產時是否攜帶此菌。原因在於約18-20%的孕婦產道攜帶乙型鏈球菌,這些細菌可在生產過程中傳染給新生兒,可能引起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對新生兒健康構成威脅。
因此,無論是否有感染症狀,所有孕婦都應接受乙型鏈球菌篩檢,特別是準備自然產的孕婦;即使計劃剖腹產也應篩檢,因為可能出現急產。當篩檢結果為陽性時,醫師會在分娩過程中給予抗生素預防新生兒感染,且此措施已證實有效大幅降低新生兒感染風險。
產前健康照護衛教
提供兩次衛教服務(第1孕期與第3孕期),涵蓋營養、母乳哺育、生產準備、心理適應等,協助孕媽咪以最佳狀態迎接分娩。
產檢服務免申請,全面守護孕期健康
孕媽咪經醫師確診懷孕後,會領取「孕媽咪健康手冊」。之後只要攜帶手冊與健保卡,即可依建議時程於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檢查,無須額外申請。
產檢是保障母嬰健康的關鍵步驟,也是政府送給寶寶的第一份禮物。有了定期檢查的守護,孕媽咪能「好孕一身,幸福一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