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不論是保母家或托嬰中心 關注嬰幼兒的分離焦慮 新手爸媽對應方案一次看

不論是保母家或托嬰中心 關注嬰幼兒的分離焦慮 新手爸媽對應方案一次看

當嬰幼兒一開始習慣只有單一照顧者,像是只有爸爸媽媽或是祖父母,等不到一歲需要開始到保母家或是托嬰中心時,對於分離所產生的焦慮可能較為明顯且不適,有哪些是幼兒分離焦慮的常見情況?新手爸媽該如何提高敏銳度對應常見的哪些突發狀況?又有哪些對應方式?常聽見的「過渡用品」是什麼?又有何幫助呢?

文章目錄

抗拒分離、哭鬧或者緊黏著主要照顧者,這些都是嬰幼兒分離焦慮的表現,一般而言,6至8個月的寶寶會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表現,1歲多達到高峰期,2歲後才逐漸減緩。而通常這個年紀與時期,許多孩子白日已經在保母家或是托嬰中心,當孩子還小甚至只能依賴啼哭表現情緒時,新手爸媽更應該關注小小嬰幼兒可能產生環境轉移的分離焦慮。

新手爸媽該注意的事項

在送孩子到保母家或托嬰中心前,新手爸媽需要先做好心理準備與實際安排。第一,要提前讓孩子逐步熟悉新環境,例如帶孩子先去幾次參觀,認識老師與空間,減少陌生感。第二,建立固定的「告別儀式」,例如每天用擁抱、親吻加一句「爸爸/媽媽下班來接你」,讓孩子知道分離是暫時的。第三,避免突然消失或偷偷離開,這會加深孩子的不安。第四,爸媽要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若在孩子面前表現猶豫或難過,孩子會更不願意放手。第五,持續與照顧者保持溝通,了解孩子的日常狀況,並確保家與托嬰環境的照顧方式不會落差太大。

同時爸媽還要留意孩子在過渡期因分離焦慮可能出現的食慾下降、夜醒增加、情緒不穩等反應,這都是正常適應過程,但若持續過久或強度過高,則需要進一步尋求專業協助。

常見的突發狀況與應對方式

孩子在剛到新環境時,常見的突發狀況包括:持續哭鬧不願意分開、拒絕進食或喝奶、抗拒午睡,甚至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焦慮導致小感冒或腸胃不適。這些反應大多屬於短期壓力表現,不必過度驚慌,但爸媽需要與照顧者合作,耐心陪伴孩子渡過。另一種狀況是孩子表面上很快適應,但回家後變得特別黏人或夜間頻繁醒來,這是「補償性依附」的表現,爸媽要給予更多擁抱與安全感,而不是責怪孩子。

還有的孩子會在環境轉換期出現「倒退行為」,例如已經學會自己吃飯又突然要爸媽餵,這是孩子在尋找熟悉的安慰感。面對這些情況,爸媽要理解這是成長中的過渡,不是孩子「退步」。穩定的陪伴、耐心的等待,以及與保母或托嬰中新與老師的信任合作,才是最有效的解方。

過渡物品清單與功能

過渡物品能幫助孩子在分離時獲得安撫與安全感,是新手爸媽非常實用的工具。這些物品的共同功能就是幫助孩子在分離的過渡期裡找到「替代的安全感來源」,逐漸學會自我安撫,也能幫助托嬰中心或保母更快安撫孩子情緒。

小毛毯

熟悉的氣味能讓孩子在午睡或焦慮時獲得安定感,提供柔軟觸覺的慰藉

布娃娃或小玩偶

孩子能透過擁抱或把玩轉移情緒,並模擬「陪伴者」角色,減少孤單感

爸媽的衣物或手帕

帶有父母氣味的物品能讓孩子即使不在身邊,也能感受到熟悉依附的存在

安撫巾

輕便、易攜帶,孩子可隨手抓握或摩擦,藉由觸感與習慣性的動作安撫自己

小音樂盒或錄音機

可播放柔和音樂或爸媽的聲音,讓孩子在陌生環境中保持熟悉的聽覺陪伴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寶寶走路甚麼時候最好 ! 太早站太早走好嗎?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觀念正確才重要
「依附關係圖鑑」測驗你做了嗎?四種情感關係你是哪一種?經常「搞消失」竟然是這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