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關懷專線」服務範圍擴大,不僅限婚姻與家暴,涵蓋職場、人際、感情及霸凌等
男性面對心理困擾的求助比例長期低於女性,卻在自殺死亡率上高出約 1.8 倍,成為社會重大隱憂。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指出,從今年8月底起,「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的服務範圍擴大,不再僅限婚姻與家暴,而是涵蓋職場、人際、感情及霸凌等,提供電話諮詢與後續資源銜接功能。
男性困境,求助太少,死亡率卻遠高於女性
根據民調,42% 的男性將經濟壓力列為最大困擾,尤其在現代社會雙重責任壓迫下,男性往往缺乏情緒出口。在育兒角色上,也有調查顯示,43.3% 的爸爸出現中度以上憂鬱症狀,其中高達14.4%屬重度或極重度,經濟與照顧負擔成壓力主因。
青壯年男性:三明治壓力下的心理耗損
65歲以下青壯年精神醫療需求逐年升高,但男性就醫率卻呈下降趨勢,顯示「男兒有淚不輕談」的困境仍在。尤其 31–45 歲男性常處於「三明治族」狀態,肩負子女與高齡父母照顧,心理耗損規模龐大,亟需社會關注。
社會支持不足與孤立感加劇憂鬱風險
孤獨感明顯提升自殺傾向:台灣研究顯示,孤獨者產生自殺想法、企圖與未來自殺意圖的機率分別高達4.9、5.1與 9.2倍。對於節節上升的男性憂鬱與自殺率,社會支持介入至關重要。
延伸閱讀:新手爸爸也會產後憂鬱?爸爸也會產生催產素?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初為父小細節
專線擴大與技術輔助:建構男性心理支持網絡
衛福部除擴充專線議題,也整合「1925安心專線」,讓男性在遇到任何情緒壓力時有管道可求助,必要時提供心理專業與法律協助。行政院的「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投入超過50億元,並規劃導入AI與大數據建立心理健康風險模型,以早期介入提升國民心理韌性。
心理師觀點:破除男性求助困境需多層面行動
男性心理問題有着深層社會結構與文化慣性問題:從「堅強男子」刻板印象,到家中扮演養家支柱角色,使男性羞於表達困境、不願尋求幫助。輔以現實經濟與照顧負擔,心理風險一路累積卻無處宣洩。
擴大專線是重要進步,但更需強化社區支持、打破扛壓父職神話,並提升職場與公共空間中男性心理支持可得性。結合AI預測與社群介入,方能有效降低憂鬱與自殺風險,真正扭轉男性心理健康困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