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悔生小孩」逼近三成?!補習才藝費月燒上萬,家長壓力破表真相:孩子還沒贏,我就先倒下
在現代社會中,多數父母不僅肩負撫養子女的責任,還需照顧年邁雙親,被迫身處「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狀態。
這樣的多重壓力下,育兒本應是喜悅的旅程,卻常成為引發家庭矛盾、心理焦慮與財務崩潰的導火線。尤其「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想法,更是將三明治族父母推入更深的困境之中。
孩子表現成焦點,家長壓力如影隨形
根據《2025年台灣家長育兒焦慮調查報告》,將近八成家長擔心孩子學習進度落後,六成家長對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感到焦慮。更令人憂心的是,有高達64%的家長經常質疑自己的教養能力,甚至有32%的家長直言「如果能重來,不會想生小孩」。
這些數字不僅反應出家庭的無力感,更折射出台灣教育制度與社會對父母的高壓標準。
補習才藝燒錢如流水,家庭經濟不堪重負
超過9成家長坦言,子女教育支出已對家庭財務造成重大壓力。根據調查,58.8%的家庭每月光是補習與才藝就花費數千到上萬元。若家中育有兩名以上子女,教育支出更是倍數攀升。
「孩子還沒贏在起跑點,我就先輸在銀行帳戶」,成為不少家長無奈的心聲。
孩子時間被壓縮,幸福感全面下滑
不僅是家長承受壓力,孩子也深陷課程壓力泥沼。65%的兒童需參與補習或才藝課程,近兩成的孩子甚至晚上八點才下課。更有逾一成孩子同時學習三種以上才藝,睡眠與遊戲時間被嚴重壓縮。
成績與技能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孩子的生活質量也隨之滑落。
社會標籤與期待,讓父母壓力爆表
調查也指出,八成家長擔心孩子出問題會被歸咎於父母教不好,近半數感受外界對「不能犯錯父母」的高度期待。這種無形的社會壓力,讓許多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感到孤立與焦慮。
「孩子的任何差錯,都是我的錯」,成為現代父母難以擺脫的枷鎖。
政策與觀念並進,才能破解焦慮連鎖
兒盟呼籲,唯有從制度上給予支持,例如提升公托資源、減輕補教依賴,並營造理解包容的社會氛圍,才能真正協助家長走出焦慮深淵。父母的焦慮不應是育兒的標配,而應被社會理解與協助。
孩子的未來不該建立在父母的崩潰之上。減輕育兒焦慮,不僅是家庭的課題,更是整體社會的責任。唯有理解、支持與制度並進,才能讓父母安心,孩子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