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威脅又來!中南部一口氣2嬰「新生兒敗血症」 加護搶命中,「伊科病毒」傳染力極強
疾管署公布新增兩例伊科病毒11型腸病毒重症,為中部8天大男嬰與南部5天大女嬰,均因新生兒敗血症在加護病房治療。統計今年累計13例重症、7例死亡,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病例10例、6人死亡。疫調顯示,父母或照顧者常是潛在感染源。疾管署提醒,新生兒發病5日內最易轉重症,若出現食慾下降、嗜睡、活力不佳或體溫異常,應立即就醫,以降低死亡風險。
疾管署19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伊科病毒11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分別為中部男嬰與南部女嬰,發病時僅出生8天與5天,皆迅速出現新生兒敗血症,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
腸病毒重症,今年病例創六年新高
統計顯示,今年已累計13例腸病毒重症(含7例死亡),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病例達10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已有6名不幸病逝。
臨床症狀與病程
中部男嬰因食欲不佳、黃疸就醫,隨後出現血氧下降、肝指數異常與凝血異常,確診敗血症。南部女嬰則在產前母親帶病的情況下出生,返家後即出現嗜睡、紅疹、食慾下降等症狀,均確診重症。
延伸閱讀:寶寶又拉又吐怎麼辦?避免輪狀病毒感染,完整預防指南一次看!
家戶傳染風險高
疫調發現,兩名嬰兒父母於產前或陪產時皆有呼吸道症狀,顯示家庭內傳染是重要風險來源。疾管署提醒,孕期與產後照顧者若有發燒、喉嚨痛、腹瀉等症狀,應避免與新生兒密切接觸並盡快就醫。
防範與警訊
疾管署呼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可能急轉重症,尤其發病5日內最危險。家長應警覺嬰兒若有食慾減退、嗜睡、活力差、發燒或體溫過低等症狀,務必立即送醫,才能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
腸病毒新生兒感染QA
Q1:腸病毒在新生兒常見嗎?
雖然大部分腸病毒感染者是學齡前幼兒,但新生兒因免疫力尚未成熟,一旦感染,轉為重症的風險更高。
Q2:新生兒感染腸病毒有哪些警訊?
可能會出現發燒或體溫過低、嗜睡、食欲下降、黃疸惡化、活力不佳等症狀,務必及早送醫。
Q3:腸病毒重症最危險的時間點是?
發病後5天內是高風險期,症狀可能迅速惡化,例如敗血症、肝炎、腦炎或多重器官衰竭。
Q4:孕婦或陪產家屬會傳染給新生兒嗎?
是的。若媽媽或家人於產前、產後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或腸胃症狀,可能成為傳染來源。
Q5:如何預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
孕婦產前14天至產後應避免出入人多或通風不良場所;產檢、陪產與育兒過程務必 勤洗手、戴口罩、注意呼吸道衛生,家人如有症狀應盡量避免近距離接觸新生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