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好無聊!」專家說:父母要忍住「馬上解救」的衝動
當孩子看著你說:「我好無聊」,多數父母第一反應是緊張或內疚,彷彿自己沒有盡到「好父母」的責任,急忙拿出螢幕、安排手工,或在短時間內想出一連串活動來填補空白。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彼得森(Laura Peterson)指出,這種「即時滿足」的育兒模式,雖然能迅速消除抱怨,卻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與創造的機會。在節奏快速、行程滿檔的時代,無聊不再被視為正常的情緒狀態,而被當成需要立即解決的「育兒危機」。
無聊是大腦的「重整鍵」
根據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2013年的一項研究,適度的無聊能促進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運作,這是一種與創意、問題解決和自我反思高度相關的腦區。當孩子沒有外界刺激,他們的思維開始自由聯想,這正是創造力的溫床。
心理學家桑德斯(Sandi Mann)甚至在《The Upside of Downtime》中強調,無聊能激發人類以新方式解決問題,因為它迫使我們尋找刺激與新鮮感——而對孩子來說,這往往轉化成遊戲與想像。
從「解救者」到「觀察者」
長期過度干預孩子的無聊感,會讓他們習慣被動等待娛樂,而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教育心理研究發現,那些在童年階段擁有更多「自主時間」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出更高的情緒耐受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父母若能忍住「馬上解救」的衝動,反而是在訓練孩子面對空白時間時的自我管理能力。
延伸閱讀:孩子總是不愛你買的玩具?瞭解「遊戲行為發展階段」讓你替孩子挑選出最合適的玩具!
無聊與情緒健康的關聯
除了創造力,無聊也有助於情緒健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兒童情緒研究顯示,適度的靜態時間能降低兒童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水平,並促進正念覺察。觀雲、發呆、與寵物互動,甚至是安靜地塗鴉,都能幫助孩子的大腦進行「情緒重置」。
對父母來說,這也減輕了時刻陪伴、無間斷安排活動的壓力,讓家庭關係更輕鬆。
從無聊到自我驅動
當孩子自己找到打發時間的方法,不僅代表創造力被啟動,更傳遞了重要訊息——父母相信他們有能力面對問題。這種信任感是培養自信與自主的基礎。雖然過程中會伴隨抱怨、翻白眼甚至小小的挫折,但心理學家指出,這些「不適感」正是韌性養成的起點。最終,孩子會在無聊的另一端發現驚喜、喜悅與成就感。
下次孩子說「我無聊」時,試著深呼吸,別急著介入,回應一句:「我想知道你會想出什麼辦法。」然後靜靜觀察。無聊不是敵人,而是一份邀請——邀請孩子踏上想像、探索與自我發現的旅程。國外研究與專家觀點一致認為,正是在這些看似空白、緩慢、不被干擾的時刻,孩子的大腦與情感發展獲得了最真實的養分。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