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 焦點話題> 大學生厭童文,吸引1000多則留言。醫師發文:必須透過公眾公開的力量,制止厭童歪風

大學生厭童文,吸引1000多則留言。醫師發文:必須透過公眾公開的力量,制止厭童歪風

台灣社群平台出現大量「厭童言論」,反映社會對孩童的不耐與排斥,與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形成矛盾。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呼籲,從眾效應讓偏見迅速擴散,應正視其對未來社會的危害。孩子需要在公共空間中學習社會規範,若社會無法提供包容環境,少子化與社會撕裂將更加惡化。

文章目錄

近年來,台灣社群平台上不時可見「厭童言論」掀起波瀾,可能是因為孩子在餐廳奔跑、在大眾交通工具上啼哭,伴隨一連串抱怨的論點:「爸媽不會教就不要生!」「小孩吵死了,出門能不能管好?」

過去社會將孩子視為未來與祝福,如今卻有越來越多大人覺得孩子「不應該出現在某些場合」,從飛機、百貨公司、咖啡廳到圖書館,孩子的哭聲彷彿侵犯了某種成人社會的「靜默契約」。當孩子的存在打破這份短暫平靜,怒火便不由自主地投射在孩童及其家長身上。而這樣的衝突,不單是情緒問題,更揭示出台灣公共育兒支持體系的不足。

台灣正面臨嚴重的少子化危機,一方面政府大力鼓勵生育、育兒補助、托育政策接連上路;但另一方面,社會氛圍卻對「孩子的存在」表現出強烈的排斥與不耐。這形成一種弔詭的雙重標準:希望人們多生孩子,但對孩子卻極度不友善。

厭童

厭童,不只是厭小孩

有些父母的確未盡照顧責任,放任孩子喧鬧甚至影響他人,但問題不在於是否能「管好孩子」,而在於社會是否能建立一個既能容納兒童,也能理解成人需求的空間。讓孩子學習公共禮儀,並非全然靠責罵或禁止,而是需要時間、練習與引導。社會如果無法容許孩子在公共空間中「試著學習」,那孩子該從哪裡開始學會共處?

延伸閱讀:韓國議員媽媽批評No Kids措施,「讓我們創造一個接受緩慢、笨拙和不成熟的社會。」

一位大學生的厭童發文,多達1000多則回覆

蘇怡寧醫師在他的臉書粉專「蘇怡寧醫師愛碎念」發文,他看到一位大學生公開發表個人的「厭童」觀點,而下方吸引許多一樣有厭童想法的網友也留言附和,多達1000多則留言,有的用詞激烈,甚至提到「孩子去死一死」、「全部都應該貼膠帶」等。

這樣的發言讓蘇怡寧寫下長文,說明他為何要站出來反擊這樣的言論,提及「從眾效應」。以下是部分文字。

「為什麼需要制止厭童言論?因為從眾效應會讓一小群人的偏見,被放大變成以為是整個社會的共識。

近年來,網路平台上針對孩童與家長的厭惡性言論日漸發酵,像是:
 
小孩吵就不要出門
不喜歡就不要生
是你自己要生的沒人叫你生
不會教就不要生
無孩區才是文明象徵
 
然後動不動就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在網路上霸凌公審兒童及其父母,以上言論在各大社群媒體與匿名論壇中屢見不鮮。
 
許多年輕人覺得你不喜歡就不要看啊,這是自由進步與開放的表現,但是這種輕描淡寫的態度,卻正在為一個長期且深遠的社會問題埋下可怕的種子,我們必須正視,厭童風氣如果不加以制止,未來將直接衝擊台灣的國家發展與基本運作體系。你以為只是在開玩笑罵小孩很吵?其實你是在默默幫厭童風氣墊高底氣。」

 
厭童 
 
身為家長,你怎麼看呢?或是身為未婚將來打算生育的人,你又怎麼看呢?當你看到那些厭童的言論,帶著孩子出門會不會讓你越來越有壓力呢?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猜猜台灣重度厭童者佔多少比例?調查顯示多數人最反感「這行為」

吳淡如談教養,努力對抗「小孩吵就有糖吃」,深知教養孩子不是只是滿足需求,更是教他們學習自我控制、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