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厭童文,吸引1000多則留言。醫師發文:必須透過公眾公開的力量,制止厭童歪風
近年來,台灣社群平台上不時可見「厭童言論」掀起波瀾,可能是因為孩子在餐廳奔跑、在大眾交通工具上啼哭,伴隨一連串抱怨的論點:「爸媽不會教就不要生!」「小孩吵死了,出門能不能管好?」
過去社會將孩子視為未來與祝福,如今卻有越來越多大人覺得孩子「不應該出現在某些場合」,從飛機、百貨公司、咖啡廳到圖書館,孩子的哭聲彷彿侵犯了某種成人社會的「靜默契約」。當孩子的存在打破這份短暫平靜,怒火便不由自主地投射在孩童及其家長身上。而這樣的衝突,不單是情緒問題,更揭示出台灣公共育兒支持體系的不足。
台灣正面臨嚴重的少子化危機,一方面政府大力鼓勵生育、育兒補助、托育政策接連上路;但另一方面,社會氛圍卻對「孩子的存在」表現出強烈的排斥與不耐。這形成一種弔詭的雙重標準:希望人們多生孩子,但對孩子卻極度不友善。
厭童,不只是厭小孩
有些父母的確未盡照顧責任,放任孩子喧鬧甚至影響他人,但問題不在於是否能「管好孩子」,而在於社會是否能建立一個既能容納兒童,也能理解成人需求的空間。讓孩子學習公共禮儀,並非全然靠責罵或禁止,而是需要時間、練習與引導。社會如果無法容許孩子在公共空間中「試著學習」,那孩子該從哪裡開始學會共處?
延伸閱讀:韓國議員媽媽批評No Kids措施,「讓我們創造一個接受緩慢、笨拙和不成熟的社會。」
一位大學生的厭童發文,多達1000多則回覆
蘇怡寧醫師在他的臉書粉專「蘇怡寧醫師愛碎念」發文,他看到一位大學生公開發表個人的「厭童」觀點,而下方吸引許多一樣有厭童想法的網友也留言附和,多達1000多則留言,有的用詞激烈,甚至提到「孩子去死一死」、「全部都應該貼膠帶」等。
這樣的發言讓蘇怡寧寫下長文,說明他為何要站出來反擊這樣的言論,提及「從眾效應」。以下是部分文字。
「為什麼需要制止厭童言論?因為從眾效應會讓一小群人的偏見,被放大變成以為是整個社會的共識。
是你自己要生的沒人叫你生
不會教就不要生
無孩區才是文明象徵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