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3到5歲孩子好愛問問題,總是問個不停,家長該怎麼面對這樣的頻繁發問?

3到5歲孩子好愛問問題,總是問個不停,家長該怎麼面對這樣的頻繁發問?

3到5歲孩子正處於「為什麼期」,透過不停提問來探索世界、發展邏輯與心理理論。研究指出,快速提供標準答案反而會抑制孩子的好奇心與思考力。與其急著解答,不如陪他們一起推理、探索,讓提問成為學習的起點。理解這個階段,有助於孩子認知發展,也增進親子連結。

文章目錄

幾乎每個有孩子的家長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既為孩子的好奇心感到自豪,又為接踵而至的大量問題感到不知所措。 別覺得他們「煩人」,其實這正是他們大腦成長的自然現象。孩子問問題,不是為了挑戰耐性,而是在試圖拼湊這個世界的邏輯。他們透過不斷的提問,連接已知與未知,這是認知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步。

愛問問題

愛問為什麼!認知飛躍的關鍵期

如果你的孩子介於3到5歲,他們正處於研究人員口中的愛問為什麼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意識到別人擁有他們所不知道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可以透過提問取得。這是一個相當成熟的認知突破。這個階段的發展不只體現在語言能力上,他們也開始建立因果關係的邏輯思維,理解別人有與自己不同的想法與知識。

學習不只靠腦:全身都是學習的工具

孩子的學習並非只透過語言與思考,而是透過全身參與。研究指出,人類透過肢體動作、雙手探索、與環境互動進行思考。當孩子一邊跳躍、一邊問「地心引力是什麼」,或拿著小樹枝好奇樹木的構造,這些行為並非分心,而是活用「延伸的心智」在學習。你可以把孩子當成小小研究員:發現一個不懂的現象,提出假設,再透過問你問題來驗證推論。

愛問問題

延伸閱讀:【培果教育專欄】孩子愛插話?可能是「輪替」技能還沒發展好

不需要「立刻回答」

當孩子問:「為什麼草是綠的?」我們可能會立刻拿出手機,查詢「葉綠素」的答案。但科學研究發現,這樣的「快答模式」反而會扼殺孩子的探索精神。他們學到的,不是知識的深度,而是學習變成收集資訊的比賽。

久而久之,他們對提問的熱情會消失,轉而追求正確答案與效率。根據研究,到了小學一年級末,大多數孩子不再提「為什麼」,而是問「我一定要學這個嗎?」這顯示我們可能無意中削弱了他們的好奇心。

與其急著給答案,不如試著和孩子一起「驚嘆」與「推想」。「你覺得為什麼草是綠的呢?我們來找找看有什麼可能的原因。」這樣的互動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思考習慣,而非只是等著被餵答案。這不僅有助於孩子的批判思考力,也能讓你們之間的關係更緊密。讓問題變成一場共同的冒險,而非一場「快速解答比賽」。

愛問問題

理解與陪伴愛發問的孩子

孩子愛問問題是一個難得的黃金學習機會。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止住問題,而是學習如何陪伴。當我們理解這些提問的背後是深層的認知發展,就能更有耐心地回應,並鼓勵孩子的學習熱情。下一次孩子問「為什麼星星會閃爍」,不妨先深呼吸,然後說:「我們一起來找答案吧。」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教導孩子性教育,家長類型決定孩子的性別觀!你是避談型、刻板印象型嗎?

你與孩子在一起時,心真的在嗎?當手機離手,心卻還在線上:社群媒體如何影響你與孩子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