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離婚了,孩子開始不願見我」,受傷的父母應該了解孩子不願見面的可能原因,多給孩子一些適應時間

「離婚了,孩子開始不願見我」,受傷的父母應該了解孩子不願見面的可能原因,多給孩子一些適應時間

孩子拒絕見離婚父母,背後常有深層心理原因,如忠誠衝突、情感操弄、依附失調與父母化壓力。這不單是任性,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當父母能放下對抗、尊重孩子意願、避免負面言語影響,並透過專業協助修復關係,才能為孩子創造安全的雙親連結。理解孩子的沉默,是給他們再次相信愛的機會。

文章目錄

父母離婚對孩子來說,是一場無預警的情感地震。他們常常在一夜之間,失去了熟悉的家庭結構與日常節奏。當孩子拒絕與其中一方父母見面,我們不應急於責備或認定這是「被洗腦」、「偏心」或「不懂事」;相反地,這更可能是他們情緒困擾、忠誠衝突、恐懼或壓力的具體表現。

心理學家 Janet Johnston 曾指出,當孩子拒絕與某一方父母互動時,其實是種「適應性」的心理策略,用以回應外界混亂與內在矛盾。孩子可能無法清楚說明自己的感受,但他們的「不見面」行為,正反映出情緒中無法調和的裂痕。

父母疏離症候群

忠誠衝突:愛誰都像是背叛

在父母離婚後,孩子最常經歷的是所謂的「忠誠衝突」(Loyalty Conflict)。這種衝突讓他們在兩個至親之間拉扯,彷彿無論選擇靠近誰,都代表背叛另一方。

舉例來說,若孩子目前主要由母親照顧,而母親對父親懷有強烈怨懟,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一種潛在壓力:去見爸爸,可能會讓媽媽傷心。久而久之,孩子會傾向切斷與另一方的接觸,以維持自己與照顧者的關係安全。

這與依附理論密切相關。孩子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穩定的情感連結以維持安全感,而這種安全依附一旦受到破壞(如父母爭吵、分居),就可能引發迴避或焦慮型反應。拒絕見面,有時正是迴避痛苦的方式。

父母疏離症候群

某一方的情感操弄

有些父母在離婚後,無意間將自己的情緒與立場投射到孩子身上,例如抱怨前配偶、詢問孩子與對方的互動細節,甚至將孩子當成情感傾訴對象,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父母化」(Parentification)。

當孩子被迫在父母之間當「間諜」、「和事佬」或「療癒者」,他們的心理負擔遠超年齡該承受的範圍。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出現拒絕其中一方的行為,試圖脫離這種不對等的情感位置。

心理學家 Amy Baker 的研究提到,某些案例中孩子甚至會發展出「父母疏離症候群」(Parental Alienation Syndrome),主動迴避或詆毀被拒絕的一方。但這並非代表孩子真正「討厭」那位父母,而是內在的保護機制與環境壓力下的產物。

延伸閱讀:操弄孩子說「我這輩子最不想見到的人就是我媽媽」,巴毛律師怒看離婚夫妻一方離間親子,誰先洗腦誰就贏?

當孩子的聲音被忽略

在父母離婚後的親職協議與監護安排中,孩子的聲音往往被忽視。即便部分司法程序允許孩子表達意願,但實際上,他們的意見經常被解讀為「受另一方影響」,不具獨立性。

然而,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6歲以上的孩子已能清楚表達情緒偏好與關係選擇。當他們反覆表示不願與某位父母互動時,專業評估與心理輔導應被納入考量,而非強行安排會面,以避免進一步的心理傷害。

更重要的是,成年人應避免「標籤化」孩子的情緒,例如說「你這樣很不乖」、「你這樣會讓爸爸很傷心」等等。這些話語會加深孩子的內疚與自我否定,進一步強化逃避行為。

父母疏離症候群

修復的契機:親職合作而非競爭

要修復親子斷裂,首先需放下父母之間的戰場心態。孩子需要的是兩個互相尊重的父母,而非彼此對抗的敵人。

有效的親職合作包括:

  1. 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對方,讓孩子自由建構與雙方的關係。

  2. 一致支持孩子與另一方互動,即使你們彼此之間仍有未解情結。

  3. 尋求中立第三方協助,如心理師、家庭治療師,幫助建立溝通橋梁。

  4. 設立穩定的會面規則,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安全的選擇權,而非被夾在中間。

孩子是忠於愛的存在。拒絕,只是他們尚無能力用語言表達痛苦時的方式。唯有大人學會尊重與理解,孩子才可能重新敞開心房,接納關係中的另一半。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丈夫外遇不離婚,為了給孩子健全的家庭?你可知孩子一點也不覺得家庭健全

夫妻離婚後還是朋友 ?!雖然結束婚姻關係,我們仍是「孩子的父母」,是友善父母的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