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晚睡,也影響家長睡眠,醫師教你協助孩子提早入睡的四大關鍵
兒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分享常聽到家長擔心孩子晚上都玩到很晚才睡,半夜還不斷翻身,白天整個人昏沉。醫師說明兒童與青少年階段的睡眠不只是「休息」,更是影響大腦發展、情緒調節與免疫系統復原的黃金時間。
睡眠影響孩子的全面發展
睡眠對孩子的影響遠比想像中深遠。充足的睡眠能幫助身體生長、提升認知處理能力、穩定心理狀態、改善社交互動能力,甚至與代謝健康息息相關。這些發展關鍵都與「睡得好不好」緊密連結。
當孩子成為「夜貓族」
所謂「夜型傾向」指的是孩子偏好晚睡晚起,黃昏或夜晚時活力最旺盛。這種作息與學校制度與社會時鐘產生衝突,長期下來會產生「社交時差」,進而帶來以下風險:
-
睡眠時間不足,需要補眠來補償。
-
早晨情緒低落,憂鬱風險上升。
-
易怒、衝動、注意力不集中,與他人衝突增加。
-
更容易出現體重控制困難,肥胖風險提升。
延伸閱讀:熬夜複習會考得比較好嗎?美國睡眠科學家Dr. Matthew Walker揭密:睡眠不足扼殺記憶力與學習力
孩子的作息會影響父母的睡眠
父母常是孩子的第一線照顧者,當孩子晚睡,家長的作息也會跟著延後,睡眠時間自然壓縮。有研究指出,孩子若是夜型傾向,會顯著增加父母一年後的睡眠困擾,尤其是母親。原因包括:
-
陪睡時間延後,父母也晚睡。
-
父母在睡前仍須處理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導致壓力與焦慮升高,難以入眠。
改變從「提早入睡」開始,協助孩子提早入睡的四大關鍵
睡得夠,真的有科學依據。一項研究顯示,單靠提早上床這一個介入策略,兒童每晚可增加平均47分鐘的睡眠,對成長、認知與情緒皆有益。
-
固定作息時間:每天睡覺與起床時間固定,即使是假日也不應超過1.5小時的誤差,幫助生理時鐘穩定。
-
睡前關閉電子產品: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建議睡前一小時關閉手機與電視。
-
營造安靜、昏暗、舒適的睡眠環境:室溫適中、避免噪音與強光干擾。
-
避免睡前激烈活動:運動雖然好,但睡前應以放鬆為主,如聽故事或做輕度伸展。
醫師呼籲家長要檢視孩子的睡眠品質與時數:良好的睡眠是學習與成長的根基,是每個家庭健康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