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小孩,但另一半還不想......」談懷孕生子時,不該把男性當成配角
葉子和先生阿康的婚姻邁入第二年。年末,夫妻倆一起參加公司尾牙,他們發現很多同事除了配偶,還帶了小孩。孩子們的加入雖然有點吵鬧,容易失控,但是也帶來很多歡笑。公司的高層還特別給每個小孩子一個紅包。
「唉!我們也來生一個,明年抱來領紅包!」
葉子抬手撞了身旁的阿康一下,半開玩笑地說。
阿康微笑,沒有回話。
葉子不知道阿康有沒有當真,但她是認真了。「生孩子」這個念頭就像種子埋進她的心裡,隨著時間瘋狂長大。
當妳的人生計畫都因為「生育」而做出調整
打從想「生小孩」起,葉子看待生活裡大大小小的事,都用生小孩當作判斷的標準。主管讓他們小組接新年度的重要計畫。以往,葉子都是人家分配什麼,她就做什麼。現在,她會想「如果今年懷孕的話……」所以葉子在分配工作上積極表態,她把工作盡量安排成她想像中適合備孕的狀態。
不過,隨著葉子為生小孩這個目標投入更多努力,葉子的壓力也就愈大了。
壓力像溢出杯子的水。葉子不只希望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適合生小孩,她也以同樣的標準看待另一半阿康。
當阿康加班時,葉子雖然心疼阿康的辛苦,但同時心理也焦慮著:「你工作這麼忙,以後有小孩的話,你還能有時間陪孩子嗎?」
當老公還不想要孩子
以前兩人過日子時,葉子可以理解阿康的事,但現在想生小孩的她,卻不能容忍了!
有一次,她忍不住對阿康說:「你都把碗放到你有空才洗。以後有了孩子,要是寶寶急著喝奶,難道你也等你有空再洗奶瓶嗎?」
阿康不回話,只是默默地看了葉子幾眼,然後說:「你有問過我想不想生孩子,或是有沒有準備好要個孩子嗎?」
阿康的話,讓葉子大受打擊。
葉子開始審視自己的婚姻。
她質疑兩個人的感情。心想,難道該找另一個人生孩子?
葉子覺得自己是因為婚姻問題,來找我晤談。
葉子高中就與當時的男友,即現在的阿康戀愛了。兩人愛情長跑至前年才結婚。
想到這一些,葉子恍然「頓悟」。這個男人是她非常熟悉、清楚選擇之下的伴侶。是她的真愛,不是她的困擾。
過了而立之年,接近不惑的歲數,葉子意識到自己失去人生的方向。
「接下去的人生,如果不生小孩,我該怎麼安排生活?」
看著身邊同齡人紛紛開始為子女忙碌,葉子不由得這麼想。
如果你也曾經這樣想,你沒有說出來或意識到的潛台詞是不是:如果選一條大家都去的道路,我是不是就不用思考,也不用擔心走錯路?走錯了,至少不是只有我一個人?
延伸閱讀:「越是不甘心就越不放手」,台劇《親密之海》帶你思考情欲的糾纏與痛苦,你也會在其中找到你的台詞
談懷孕生子時,不該把男性當成配角
當人生的火車沒了軌道,自由在你眼前,可是你不敢承擔「為自己做決定」的責任。
葉子不只覺察到自己想要生小孩的需要,她同時也覺察到自己對自由與承擔責任的矛盾。
當葉子意識到自己的內在掙扎,就更能同理他人也會有各自的議題。因此,對阿康在婚姻中與自己不同調的狀態,有了更多的包容。
人們不是透過諮商,才生出自我,而是在持續地晤談中,直面「每個自己」的需要與矛盾。
因為瞭解並接納自己的不同面向,自然地,也增加在關係中,對另一方的包容能力。
談懷孕生子時,我們總是聚焦在女性,把男性當成配角,而很少注意到男人對做爸爸的意願與心理準備度。
葉子埋怨阿康不願意配合自己生小孩,但卻沒有真的好好地跟丈夫對話,一直到阿康發出靈魂提問:「你有問過我想不想生孩子,或是有沒有準備好要個孩子嗎?」
葉子才深受打擊。
他們針對生育的討論,只是企圖說服對方的一場場辯論。
一直到我問葉子:「你先生是怎麼想的呢?你能重複他當時說過的話,讓我聽聽看嗎?」
葉子瞬間停止絮絮叨叨。她沉默了許久。
葉子發現自己沒辦法清楚說出阿康的想法。她說的都是自己的詮釋,儘管他們好像溝通過很多很多次,但葉子並沒有真正聽見阿康的想法。
葉子想起父母離婚前,總是吵架的樣子。想起父母總是各說各話,他們沒有要聽彼此的想法,更不關心孩子的想法。
葉子對我說:「原來,我跟我的父母一樣,都沒有在聽另一半說話!」
葉子雖然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但她找到了另一個重要問題的答案。
葉子害怕兩人的婚姻會走到像她父母那樣,無法彼此支持,永遠各說各話。
但當葉子意識到自己的內在困境,她突然就能接納阿康的焦慮了。
葉子想起阿康是怎麼訴說他的擔憂。他說:「我剛換到新公司,還需要一點時間摸索,工作才能上手。再等一段時間,我才比較有餘裕請假。」
先前葉子只聽到阿康用工作現狀來拒絕生小孩,但現在,她能注意到對方也正在為「爸爸」這個角色做準備。
「有時候,我覺得我光照顧你的情緒就顧不來。我沒有把握能再照顧一個孩子。」
葉子想起阿康曾經這麼說過。葉子覺得阿康是在責備自己,怪她太依賴他,埋怨她把情緒垃圾丟給他,也認為她情緒管理不好,沒有資格做媽媽。
但晤談多次以後,再一次想起這段話,葉子才真正聽到阿康的擔心。
那是因為愛她才有的擔心,是因為認真想要把妻子跟孩子照顧好而產生的擔心。
是愛的證明,而非不愛的證據。
後來,葉子認真跟阿康討論兩個人現在的相處模式,包括當一方處於低潮時,該怎麼安慰對方,以及哪種形式的支持,對方會比較受用。
也許他們現在還沒有準備好迎接自己的寶寶,但未來,他們會成為彼此育兒路上最好的夥伴。
成為父母,從來不是女性一個人的事
葉子的故事讓我們看見:成為父母,從來不是一場單向衝刺,而是兩個人共同對話、理解、彼此成長的過程。
「想生孩子」這個念頭,可能是對愛的渴望、對未來的想像、或對社會節奏的順從。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要不要來」,而是我們能不能承擔彼此在人生轉彎處的不安與脆弱,並學會在懷疑中相愛、在不同中前行。
當葉子放下說服的企圖,開始傾聽阿康的焦慮,也重新梳理自己的過往傷痕,兩人之間不再是對立,而是共感。就算當下還沒有孩子,他們已經在為將來成為父母的身分打下最堅實的根基。「愛」不是目標,而是一種願意在掙扎中不放手的練習。
本文出自《冒牌獨立》
作者:黃惠萱
出版社: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