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omself> 兩性情感> 真正穩固的家庭關係,來自於「共同育兒」!當男性將照顧孩子視為自己的責任,而非對妻子的支援時,夫妻關係的滿意度才會提高

真正穩固的家庭關係,來自於「共同育兒」!當男性將照顧孩子視為自己的責任,而非對妻子的支援時,夫妻關係的滿意度才會提高

孩子的誕生帶來歡樂,也挑戰夫妻關係。研究指出,約三分之二的伴侶在第一胎後婚姻滿意度下降,因角色轉變與育兒壓力導致親密減少、分工失衡、性事轉變。隱形負荷與溝通不足常成衝突根源。唯有透過情感對話、共同育兒、理解彼此需求,才能從「我們的孩子」回到「我們」。婚姻不是浪漫的終點,而是愛與責任的延續。

文章目錄

當寶寶誕生,從雙人世界走入三人行,歡樂與挑戰如影隨形。新生命的來臨象徵著愛的延續,卻也同時撼動了夫妻之間原有的互動與親密模式。許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發現彼此的關係出現變化,有的感情更緊密,有的則面臨疏離與爭執。該如何在育兒的風暴中維持婚姻的穩定與溫度,成為新手爸媽們關注的重要課題。

本文將從國外研究出發,解析孩子出生後對婚姻關係的衝擊,探討可能的衝突來源、情感連結的斷裂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有效溝通與情感維繫策略,讓家庭關係不只是從雙人變三人,而是三人更加緊密的愛的共同體。

兩性情感

從親密到功能,角色轉換讓婚姻關係進入新模式

孩子出生後,夫妻角色瞬間升級為父母。美國心理學家Carolyn Pape Cowan與Philip Cowan夫婦的長期研究指出,約有三分之二的夫妻在第一胎出生後,婚姻滿意度明顯下降。他們在《When Partners Become Parents》一書中指出,新手父母的日常生活中,親密關係往往被功能性任務(如餵奶、換尿布、洗衣等)取代,兩人之間的對話從「我們」變成「他(孩子)」,焦點轉移,導致伴侶之間的情感聯繫減弱。

這種角色的轉換並非負面,而是一種重新調整的過程。關鍵在於雙方能否意識到彼此的期待與落差,理解彼此在新角色中的壓力與需求,並願意攜手重新建構親密連結。

親職不平等與「隱形負荷」成為爭執導火線

許多研究指出,孩子出生後,傳統性別角色分工仍深植家庭結構中。根據2019年發表於《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的一項研究指出,即便在雙薪家庭中,女性仍承擔絕大部分的照顧與家務責任。這種不對等會導致女性產生所謂的「隱形負荷」(invisible labor)壓力,進而對伴侶產生不滿或疏離感。

男性則常面臨「經濟支柱」的角色壓力,尤其在亞洲文化中,仍普遍存在男性需「扛起整個家」的觀念,使得丈夫在工作與家庭間疲於奔命,缺乏情緒支持的出口。這樣的雙重壓力,也會削弱夫妻之間的理解與同理,成為家庭衝突的根源。

兩性情感

親密不再?性生活的轉變與誤解

根據《Sexual Medicine》期刊2021年一項系統性文獻回顧指出,大多數夫妻在產後頭三個月性生活頻率大幅下降,其中女性的性欲更受生理變化、荷爾蒙波動與哺乳需求影響。然而許多男性不了解這些變化背後的醫學與情緒因素,誤以為是「她不再愛我」,導致誤解與挫折。

實際上,性生活不是婚姻滿意度的全部,但卻是伴侶親密與連結的指標之一。研究發現,能夠坦率溝通性生活期待與困難的夫妻,其婚姻穩定度與情感滿意度顯著高於不願溝通者。因此,願意在適當時機談論彼此的需求與調整期望,是恢復親密的第一步。

情緒支持與溝通,是維繫關係的關鍵力量

著名家庭治療師John Gottman在其研究中指出,婚姻滿意度最高的夫妻,不是沒有衝突,而是能夠「在衝突中仍維持情感連結」的夫妻。他提出「情感帳戶」的概念,意即日常生活中每一次的貼心舉動、傾聽與支持,都是為婚姻儲蓄情感資本。相反地,冷漠、指責與忽視,則是不斷提領這份資本的行為,最終導致情感破產。

實務上,夫妻可以透過「每日15分鐘專屬對話」來維持連結,不談育兒、不談工作,只談彼此的感受與心情。這短暫卻真誠的連結,有助於喚回婚姻中「我們」的意識,減少角色焦慮與孤單感。

共同育兒與分工意識

真正穩固的家庭關係,來自於「共同育兒」的價值認同,而不是一方「幫忙」另一方。加拿大心理學家Francine Deutsch在《Halving It All》一書中強調,「當男性將照顧孩子視為自己的責任,而非對妻子的支援時,夫妻關係的滿意度才會提高。」這種意識轉變,會反映在日常行動中,如主動參與半夜哄睡、共同規劃孩子日常生活、輪流休息等,讓育兒從一人戰場,變成兩人協作。

德國2018年的一項家庭調查也指出,夫妻若能平均分擔育兒與家務,其情感親密感與婚姻滿意度更高,孩子的安全依附感與情緒穩定性也更佳。

兩性情感

適時尋求第三方支持,是健康婚姻的表現

心理諮商或伴侶治療在歐美國家早已成為普遍的關係照護工具。許多新手爸媽因對角色轉換感到無所適從,或在親職價值觀上有歧異,容易陷入溝通困境。此時若能勇於尋求專業協助,不僅可促進理解,也有助於建立「家庭成長」的正向氛圍,而非陷入「誰做得不夠好」的責備迴圈。

許多研究也支持這一點,例如2012年發表於《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的一項實驗發現,接受親職教育與情感諮商的夫妻,在孩子出生一年後,其婚姻滿意度較對照組穩定,孩子也表現出更高的社交與情緒調節能力(Feinberg et al., 2012)。

從「我們的孩子」回到「我們」

孩子誕生後,父母往往將所有關注集中於孩子身上,夫妻關係被暫時擱置。然而,良好的婚姻關係本身就是最好的育兒環境。當孩子目睹父母之間有愛、有合作、有溫柔時,他們所內化的便是未來健康的人際模式。

因此,夫妻關係不該被孩子取代,而是被孩子延伸。當我們能在孩子的笑聲與哭鬧中,仍然看見對方的辛苦、願意彼此感謝與擁抱,那麼這個三人世界,將會比雙人世界更堅韌、更深刻。

從雙人到三人,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一段旅程。它不是終結浪漫的開始,而是轉化愛的形式與深度。關鍵不在於我們是否爭吵,而在於我們是否仍願意走向對方,說:「我在這裡,和你一起。」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人生勝利組孫藝珍 ,堅持保養習慣與正向態度,讓她成為最美媽媽當之無愧

宋慧喬首度談離婚心境!女人必讀的8句清醒金句:「把自己放在第一順位,才能給他人更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