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有自閉症嗎?藉由「嬰幼兒自閉症篩查表」,尋求專業的下一步
文章目錄
「我的孩子不太會說話,常常自己一個人玩,叫他的名字也沒什麼反應……」這是許多家長在門診開口的第一句話。在孩子還不會用言語表達時,父母的直覺往往最敏銳。你也許開始懷疑:「他是不是有點不一樣?是我想太多,還是真的有問題?」
這篇文章將協助你理解自閉症是什麼、有哪些可能的早期徵兆、該如何觀察,以及什麼時候應該尋求專業幫助。
認識自閉症:不只是「不說話」那麼簡單
自閉症光譜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種神經發展狀況的不同,影響孩子的社交溝通、語言發展與行為表現。它不是一種單一疾病,而是一個「光譜」:有的孩子症狀明顯,有的則非常輕微,不容易察覺。
自閉症並不是「病」,不是因為教養不當、父母工作太忙或使用3C產品太多造成的。它源自大腦發展的差異,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
常見的早期徵兆:你觀察到了嗎?
不同孩子的表現可能不盡相同,但以下是我們在臨床上常見的自閉症早期徵兆,特別是在1至3歲的階段較容易觀察出來:
1. 社交互動困難
-
不會或很少與人對眼神(眼神接觸不足)
-
對人不感興趣,較少主動靠近他人或模仿他人行為
-
對父母表情、語氣反應較弱,難以產生情感連結
2. 溝通與語言發展延遲
-
到兩歲仍不太會說話,或會說一些不具溝通意義的字句
-
不太會使用「指」的動作來表達想要什麼
-
叫名字常沒反應,但對其他聲音(如廣告歌)很敏感
3. 重複性與侷限行為
-
有固定儀式、重複動作(例如搖晃、轉圈、拍手)
-
對某些物品特別執著(如一直拿著一個玩具)
-
對環境變動(如換路線、換衣服)表現出明顯不安或崩潰

正常發展與自閉傾向的差別:該怎麼分辨?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慢,或性格比較安靜、內向,不代表他們一定有自閉症。同樣地,也有些看起來「很聰明」的孩子,可能在社交互動方面有明顯困難。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對照參考:
發展項目 | 正常變異 | 自閉傾向 |
---|---|---|
眼神接觸 | 偶爾閃避,但在互動時會有 | 幾乎不看人,難以持續眼神交流 |
語言能力 | 稍晚開口,但會學習並模仿 | 缺乏模仿,語言不具溝通功能 |
社交興趣 | 害羞但會對熟人親近 | 對人無興趣,偏好獨自活動 |
情緒反應 | 有喜怒哀樂反應 | 表情淡漠,難以與他人同理 |
如果你發現孩子在多個面向都與同齡孩子有明顯差距,並持續一段時間未改善,就值得更進一步評估。
評估與診斷:嬰幼兒自閉症篩查表,尋求專業的下一步
若你對孩子的發展感到擔憂,請勇敢踏出第一步——尋求專業協助。目前在台灣,可以向以下專業單位進行評估:
-
兒童身心科/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
臨床心理師或語言治療師
-
早療中心或地方衛生局轉介單位
診斷並非貼標籤,而是幫助你更了解孩子,為他量身打造最適合的引導與資源。越早介入,孩子的發展彈性與適應能力也越強。
嬰幼兒自閉症篩查表
以下介紹改良版嬰幼兒自閉症篩查表(附後續問題修訂版),內容包含20題是非題,適用於年齡16~30個月大的孩童,涵蓋社交互動、語言發展與重複行為等面向。
-
根據填答結果分為:
-
低風險(總分0–2):若未滿24月,建議年底再複測。
-
中風險(總分3–7):進行第二階段後續訪談(Follow-Up,簡稱 FSM‑CHAT‑R/F)。若後續問題分數 ≥2,則陽性,須轉介。
-
高風險(總分≥8):可跳過後續訪談,直接轉介接受評估。
-
「嬰幼兒自閉症篩查表」為何重要?
-
是臨床常用、國際認可的初篩工具,適合家長或醫療人員操作,兩分鐘即可完成初篩。例如,UC Davis 的研究指出,雖然此量表敏感度高,但需結合專業臨床判斷 。
-
台灣已翻譯出台灣版,適用當地文化與語境。
-
若篩檢陽性,建議儘速轉介早療、語言治療或完整診斷流程。
延伸閱讀:Coldplay演唱會最動人片段!是爸媽必哭!自閉症男孩聽〈Fix You〉落淚,獲邀一同高歌「跟別人不一樣也沒關係」
自閉症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可能
許多家長一聽到「自閉症」會感到恐慌、悲傷,甚至懷疑自己哪裡做錯了。我要誠實地說,這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它不是絕望的。每個自閉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他們可能擁有極強的記憶力、對細節的敏銳感、出色的邏輯能力,只是表達與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透過早療、特殊教育與家庭的理解與支持,自閉症孩子可以學會表達、學會社交,甚至能在未來發揮長才,活出自己獨特的人生。
當孩子確診為自閉症,對多數家長而言,這是一場巨大的心理衝擊。身為兒童心理醫師,我時常看見父母在這一刻面臨情緒的劇烈起伏:震驚、否認、自責、憤怒、悲傷,甚至對未來充滿恐懼。這些情緒不僅真實且合理,但也需要被理解與妥善調適,才能為孩子提供最穩定的支持。
以下是幾個家長可以參考的心理調適方式:
一、接納情緒:允許自己感受悲傷與失落
得知孩子確診自閉症後,許多家長會經歷「心理哀悼歷程」——哀悼的是自己心中對孩子未來的期待與想像。這是自然的情緒反應,不需要壓抑或感到羞愧。接納自己的悲傷,是邁向修復與行動的第一步。
二、放下自責:這不是誰的錯
不少父母會責怪自己「是不是懷孕時哪裡沒做好」、「是不是教養方式出了問題」——但事實上,自閉症是一種腦部發展差異,其成因多元且複雜,並無單一明確的原因。這不是誰的錯,也無法靠「做對事情」來避免。
三、學習認識自閉症:知識就是力量
當你對自閉症了解越多,恐懼與無力感會相對減少。理解孩子的特質與需求,能幫助你更有效陪伴與引導,並與專業團隊合作規劃早療與支持策略。
四、與伴侶共育共調:保持溝通與同理
夫妻雙方對確診的接受速度常常不同,一方可能立刻想行動,另一方卻尚在否認階段。這時候,雙方需要更多的理解與傾聽,而非互相批判。親子之外,也要顧夫妻:定期討論、傾聽彼此的焦慮與希望,有助於建立穩固的家庭支持網。
五、調整對「進步」的定義
傳統教育與社會對「孩子成就」有一套標準,但對自閉症孩子來說,每個「進步」都可能是日復一日的努力成果。你需要的是重新定義什麼是「成功」,並學會欣賞孩子的獨特發展軌跡。
六、給自己喘息空間
照顧自閉症孩子是條長路,家長若過度耗竭,很難提供穩定的支持。讓自己有時間休息、接觸朋友、保持興趣,是一種責任,不是自私。
七、與孩子建立真實連結
自閉症孩子可能在語言、社交表達上較為不同,但他們依然能感受愛與連結。你無需「改變」他,而是理解並陪伴他,用他的節奏、他的語言,一起走這條成長路。他可能不看你眼睛、不說「我愛你」,但他或許用另一種方式回應你的愛——你會慢慢學會讀懂。
給父母的三句話
-
你不是孤單的。
無數家庭走過這條路,社會資源也越來越多,願意幫你。 -
你不是錯的。
自閉症不是父母造成的,它是孩子大腦運作的差異,不是你的錯。 -
你還是他最需要的人。
沒有人能像你一樣愛他、理解他、陪著他一步一步成長。
當你問出「我的孩子有自閉症嗎?」這句話時,表示你已經開始觀察、關心,這就是最好的起點。無論結果如何,請相信自己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者。人生不是只有一條標準路徑,有些孩子走得慢、有些繞了遠路,但終點從來不只一個。自閉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起點——我們一起走下去。
如果你需要更多幫助,也可以向早療機構、育兒諮詢專線、心理師協會等單位詢問。每一個疑問,都值得被認真對待;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看見。
孩子有自閉症FAQ
Q1:我的孩子講話比較慢、喜歡自己玩,這就是自閉症嗎?
不一定。語言發展較慢或偏好獨處不必然等於自閉症,還需觀察孩子在眼神交流、模仿行為、情感互動等多方面表現。若孩子叫名字沒反應、不會用手指東西、對社交互動缺乏興趣,建議尋求專業評估。
Q2: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才導致孩子變成自閉症?
不是的。自閉症是由大腦發展差異所致,與父母教養方式無關。這不是誰的錯,也無法透過「做對事情」來預防。重點在於早期察覺與適時介入,幫助孩子發展潛能。
Q3:我要從哪裡開始做自閉症的篩檢?
你可以使用「嬰幼兒自閉症篩查表修訂版(M-CHAT-R/F)」,適用於16–30個月大孩童。初步評估後可依風險等級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訪談或轉介專業診斷,建議向兒童身心科、早療中心或衛生局尋求協助。
Q4:如果真的確診,孩子的未來還有希望嗎?
有的。自閉症不是絕路,而是另一種獨特的發展軌跡。透過早療、特殊教育與家庭支持,許多孩子能學會溝通、建立社交關係,甚至在特定領域發揮天賦。重要的是早發現、早介入。
Q5:身為家長,我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
允許自己悲傷、迷惘甚至生氣,這些都是正常反應。接納情緒、放下自責、學習相關知識、與伴侶同心協力,是穩定支持孩子的關鍵。別忘了照顧自己,因為你是孩子最重要的療癒力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