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自殺孩子最後身影:望著母親背影,舉起手不斷揉眼睛,接著步伐堅定走回大樓跳下。讀戴志揚《誰讓青春沒有明天》

自殺孩子最後身影:望著母親背影,舉起手不斷揉眼睛,接著步伐堅定走回大樓跳下。讀戴志揚《誰讓青春沒有明天》

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在新書《誰讓青春沒有明天》裡,用身為兩個孩子父親的深情與凝重,寫下了他對孩子選擇自殺的見聞與反思,希望呼籲家長成為接住孩子的那雙手。

文章目錄

衛福部2022年統計,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連續二十年攀升,這一年,光是十歲到二十四歲,有283人自殺身亡,其中十八歲以下有80人。幾乎每四天就有一個孩子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這只是單一個案。但殘酷的事實是,這些年來,學生跳樓自殺幾乎成了常態案件,從小學生到大學生都有。弔詭的是,當我們記者詢問家長及校方時,所能得知的答案往往是:「看不出孩子生前有任何異狀。」

令人痛心的是,有時孩子也許只是想躲開某種痛苦,並不是真的想要與世界告別,但採取的動作可能過於激烈,而真的釀成分離的後果。這時候,接住孩子們的「手」在哪裡?

自殺│兒童│青少年│憂鬱│孤獨

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在新書《誰讓青春沒有明天》裡,用身為兩個孩子父親的深情與凝重,寫下了他採訪所見所聞與反思,以下為節選。

 

上學時間的墜樓事件

很多傷痛,孩子自己說不出口。如果他們內心積鬱的死結沒有即時被解鎖,很有可能,我們又將面對一個幼小生命的消逝。當孩子一個個無聲地墜落,我們協助了什麼?

某天早晨,我才剛送當時小學三年級的女兒進校門,一上車就接到通知簡訊:「○○區○○路○○號墜樓事件,當事人疑為少年,現場明顯死亡,無需救護車輛。」

看看時鐘,還不到七點二十分,當下心裡已經有譜,十之八九是學生。但這時正是學生們出門上學的時間,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父母知不知道?……心頭千百個疑問湧上,我加足油門直衝現場。

父母的椎心之痛

來到一棟大樓前,見中庭豎立著一個警方用於戶外遮蔽遺體的帳篷。走近一看,地上散落著國中的書包、課本、便當袋。心裡打個寒顫,我試著不去想躺在帳篷內那孩子殘破的面容。

一旁是孩子的父母,兩人相擁著,撕裂的嗓音、哀號般的哭聲……發狂一樣地搥胸自責。承辦的刑警低聲向父母提醒:「我們調了大樓的監視器,請你們一起回警局,我們來看看孩子的足跡,同時也要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和學校裡有沒有異狀。」

孩子最後的回望

在警局內,我看到這一幕影像:就在我送女兒上學的大約同一時間,穿著制服的國一男孩背書包、提著便當袋,和媽媽一起走到一樓大門口。畫面是沒有聲音的,但能看出母子倆在門口揮手道別後,媽媽走入大門內,而孩子往前走沒兩步,回頭呆望著母親的背影,看似哭泣般舉起手不斷揉眼睛,接著步伐堅定地走回大樓……

我忘不了最後他回眸的那一刻──十分鐘後,他成了帳篷內那具冰冷的遺體。

 

孩子為什麼自傷?面對「死亡」這件事,他們難道毫無恐懼感?

教育部「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之分析及防治策略」報告指出,青少年自殺很難歸咎單一因素,人際、情緒、家庭困擾、中輟、拒學等都是常見原因。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利用自殺通報資料庫分析,國、高中以情感及人際關係為主,小學時期則以學校適應問題最常見。這些都可能造成孩子心中的某種「痛苦」,而在他們單純的心中,要讓痛苦消失,放棄生命成了一個選擇。

令人痛心的是,有時也許只是想躲開這種痛苦,並不是真的想要與世界告別,但採取的動作可能過於激烈,而真的釀成分離的後果。這時候,接住孩子們的「手」在哪裡?

自殺│兒童│青少年│憂鬱│孤獨

最後一聲「媽媽再見」

二○二二年十月是我最難過的一個生日月份,就在我剛過完生日的短短七天內,發生了六起學生墜樓喪命案件,死者包括國小、國中和大學生。

其中的小六與國一男生,兩人的背景及事發過程如出一轍。他們都是父母和師長眼中的好學生,卻也有現代孩子「手機不離身」的共通點,親子衝突由此而生。事發當天的清晨,兩人都為了玩手機的時間問題與父母發生口角,狠狠挨罵一頓。也都選擇了走出大門後,等母親進了家門,他們再悄悄折返住處大樓,從頂樓一躍而下……

兩起悲劇僅相差一天,但場景完全像複製出來的一樣。即使剛挨一頓刮,兩人卻都還是從容地跟家人道再見,接著走了幾步後,望著媽媽進家門,就頭也不回地走完人生最後那幾步路。

我忍著難過,反覆地觀看兩個孩子生前被監視器拍下的影像,重複思索著到底是什麼動機,竟使他們選擇這種最激烈的方式向父母抗議。

「媽媽再見。」這是兩人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自殺│兒童│青少年│憂鬱│孤獨

青少年的「孤獨感」

想要了解青少年自殺的成因,防止孩子尋短,就要先了解造成他們形成衝動的原因是什麼。從衛福與社福機構所做的家庭背景調查,可以發現一個令人關注的先期現象,就是「孤獨感」。

這些幻化成天使的孩子,極少數是被歸類為家庭或校園中的問題孩子,反而大多是被認定為「表現很正常或優良」的一族。這個狀況很讓人擔憂。這類孩子相當在意外界看自己的眼光,他們的內心是壓抑的,卻努力表現得明朗、健康,沒人想得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完全相反。

這類表裡不一的孩子其實也極需要幫助,卻因為無法從外在觀察出,反而是最後得不到幫助的一群。父母、師長關注他們的外在表現、滿足他們提出的需求,然而往往忽略了心理上的需求,因而產生「都沒人理解我在想什麼」、「大家不再關心我」的孤獨感。

當遇上某個偶發事件,孩子突然遭受指責,當下不被家人認可,甚至感受到大人的不滿和忽略,負面情緒與情感挫折在這瞬間很容易被激發,最後成了我們不願見到的結果。

 

 

跟孩子站在同一國

要防止憾事發生,我認為大人要有勇氣先自問:我們對孩子的「同理心」與「理解孩子」的能力是否足夠?假若不足,就要勇敢尋求專業體制或人員的支援。否則像無頭蒼蠅般病急亂投醫,一路孤軍奮戰,更無法對孩子提供適當的教育或心理照護,拖延下去,悲劇只會一再衍生。

換作是你,當眼前出現一個想不開的孩子時,你是否提得起勇氣與使命感,去克服面子和恐懼,陪著孩子做出更好的選擇?

當孩子面對來自四方的種種壓力,失去人生方向時,儘管我們很難瞬間在他身邊築起一道防護牆,為其阻擋外來的傷害、或防止其朝黑洞走去,但是可以伸出我們的雙手去擁抱他,跟他站在同一國。

如果能夠正面迎向孩子,細細聆聽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其實就已經打開了第一道正面溝通的大門。

雖然無法有把握當孩子朝生命的下坡路段急衝時,自己能即時地順利阻擋,但有了第一步的溝通,就更有機會牽緊孩子的手,一步步替他按住煞車。至少當速度(念頭)減緩,就已獲得重生的曙光。

但願,我們都能成為隨時可以伸出那雙手的救星。

 

 自殺│兒童│青少年│憂鬱│孤獨

書名/《誰讓青春沒有明天》

作者/戴志揚
出版社/寶瓶文化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小一段考100分值得嗨嗎?提早學、刷考題,為了「不要輸在起跑點」,孩子失去了什麼?

和另一半吵架,會馬上向親友訴苦?或不斷想到他說的話,怒火中燒?10個吵架後不該做的事,你中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