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培果教育專欄】帶孩子克服恐懼,不怕不怕四步驟

【培果教育專欄】帶孩子克服恐懼,不怕不怕四步驟

陪伴,是克服恐懼最好的魔法。我們大人尚且都有害怕的事,更何況是孩子。當用同理心、遊戲、探索與創造,陪他一次次靠近「害怕的物品」,都是在小朋友心裡種下一顆「我做得到」的種子。只要持續做,有一天,種子將會開出勇敢的花。

文章目錄

「媽媽,那個木頭好可怕!它一直在看我……」大腦裡,處理恐懼的杏仁核就像個警報器,會對可能的危險訊號快速反應。小小孩的杏仁核反應特別敏感,比方說,當看到像臉的影子、聽到不熟悉的聲音、遇到突如其來的變化,都可能啟動警報。

此時,孩子不一定能用語言完整表達內心的感受,但身體和情緒會直接反應,如:躲起來、尖叫、哭泣、不敢靠近。很多大人第一反應是:「有什麼好怕的?只是木頭紋路而已。」然而,由於小朋友處理理性與邏輯的前額葉皮質還未成熟,所以,他需要的不是「被說服」,而是「被陪伴」。

四步驟為孩子建立勇氣

我們能用簡單的「不怕不怕四步驟」,在日常中幫助孩子走過恐懼,慢慢建立起「我可以克服」的自信與勇氣。

步驟一:接納他的感受

當爸媽接受到小朋友害怕的情緒,第一句千萬不要回復「你怎麼那麼膽小?」或「別人都不怕,就你怕」,這只會讓他更不安,甚至否定自己,並讓孩子覺得:「原來現在的感覺是不被允許的」

可以試著這麼說:「你覺得那個木頭看起來有點像臉,怪怪的,對不對?」、「原來你看到它會覺得害怕,它看起來真的有一點像在瞪人。」不急著解釋、否定,只是陪著他、認同他的觀察。這樣的做法能讓孩子覺得:「原來不是一個人面對這個東西。」

步驟二:帶孩子靠近探索

當小孩感覺到安全、情緒稍微穩定之後,試著用探索、遊戲的方式,陪他慢慢靠近、溫柔地邀請他一起來觀察。

例如:「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個木頭長什麼樣子,好嗎?」、「真的有點像一張臉,你覺得它像在笑還是皺眉?」或是可以在紙上模仿那個「怪臉」,畫出它的五官,然後,幫它戴帽子、畫眼鏡、取名字,說:「我們來叫它木頭先生,是不是有點像你畫的機器人?」、「木頭先生會不會也怕你?他感覺只是想交朋友呢!」

透過這種方式,小朋友的注意力會從「我好怕」轉移到「這好有趣」,慢慢認識未知的東西,建立起對它的理解與掌控。

步驟三:利用心智省察力重新塑造

這個步驟重點是讓小孩用想像力和創造力,重新定義原本懼怕的事物。

例如:「這是家裡的守護精靈,它會躲起來觀察大家有沒有好好睡覺!」或者,邀請孩子一起幫物件「取名字」,變成一種擬人化角色:「我們叫它木頭先生好了,他的眉毛是不是跟爸爸很像?」、「想幫它取一個新名字嗎?它可以當守護房間的小隊長!」最重要的是,讓小朋友學會用其他的角度看待事物。

這是「心智省察」的能力——即使小孩說不出這四個字,但他們會在這些經驗中慢慢內化,知道原來害怕的東西也會變得有趣。

步驟四:提供更多機會適應

恐懼不會在一次靠近後就消失,而是需要透過多次接觸與正向經驗累積勇氣。如果孩子經常害怕某類型的東西(像是暗影、人臉圖案、異形物件等),爸媽能於平日中在遊戲、繪本、影片,讓他預習、熟悉這些形象。

如:找些繪本中「奇怪但可愛」的角色,像是宮崎駿的《魔法公主》裡的小精靈;或者像《怪獸電力公司》「看起來可怕但其實很溫柔」的角色;也能自製「怪怪圖鑑」,記錄每天見到的奇怪紋路、臉臉形狀;一同玩角色扮演遊戲,舉例來說,「今天來扮演天花板上的笑臉,它來發表演說了!」

這樣的「反覆接觸」有助小朋友的大腦,形成新的神經連結,把原本標示「危險」的資訊,重新標示為「有趣」或「無害」。

 

BaeGo培果教育

BaeGo培果教育

有感於語言治療資源不足,我們把語言發展相關落落長的文獻,變成可口好消化的圖表,並設計對應活動,研發孩子在家就能輕鬆學習的教具,致力讓家長成為孩子最棒的老師。

臉書/BaeGo培果教育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培果教育專欄】孩子愛插話?可能是「輪替」技能還沒發展好
當你覺得很了解自己孩子,先想想「你覺得你的爸媽了解你嗎?」若愛與付出演變為情緒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