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關注那些叛逆、爆走、情緒失控的孩子,卻忽略了一群看起來「沒事」的孩子!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於臉書粉專分享了「空心病」的概念。
值得注意的「空心病」現象
北京大學精神科醫師徐凱文在2015和2021年講稿中,提到一種名為「空心病」的現象:一些自幼成績優異,外表看起來毫無異狀的「菁英學生」,內心卻長期感到虛空與自我否定,找不到為何而活的理由。
陳志恆表示,臺灣也出現越來越多「安靜卻冷漠」的青少年,他們未必是頂尖學生,卻似乎活在某種「空心狀態」裡。
過去,我們多關注那些叛逆、爆走、情緒失控的孩子,卻忽略一群看起來「沒事」的孩子——安靜、順從,不吵不鬧,卻一點一點地「靈魂退場」。
不叫不鬧,也不笑不說;不逃不抗,卻是難以靠近。他們與世界的距離,不遠不近,就像一條尚未斷裂、卻不再傳導的線。
問他開不開心?他說:「還好」。
問他在想什麼?他回:「沒什麼」。
你以為他沒問題,其實他只是早就習慣,不讓人擔心。
這些孩子看似無感,卻不是天生冷漠,而是,慢慢學會了「關機」。
他們曾經熱情,只是受過傷;他們曾經有感,只是累到麻木。
-
關於「過熱的社會」
我曾在一場演講時,遇見一位被要求前來「愛校服務」的高中男生。
他低著頭,告訴我:「我很想有熱情、有目標,可是我每天醒來,就已經覺得好累......」
我問他,究竟累些什麼?
他想了想,說:「我也說不上來。不是身體累,就是……沒有勁。好像不管我做什麼,都不會有什麼差別一樣。」
這不是個案,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正活在一個「過熱的社會」裡,而「冷卻自己」,是必要的生存策略。
你會問,什麼是「過熱的社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持續加速、加壓、加碼的環境。
每天,我們對孩子說「快一點!」我們催促、比較、要求,不斷告訴他們:「要贏在起跑點」、「不能輸」、「好還要更好」。
孩子從小被推著跑,超前學習、大量刷題、才藝補習;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安排,卻逐步把孩子的生活熱情,給澆熄了。
究竟,我們為孩子做的努力,是孩子自己的選擇,還是大人自身恐慌的投射?大人心理的不安與壓力,也在無形中,轉嫁給孩子。
虛擬世界比現實更簡單
同一時間,數位科技趁虛而入!
當孩子在現實中,不被理解,缺乏掌控感,自然會將心力轉往螢幕世界。
在遊戲裡,他們能主導一切;在社群中,能換來即時回應;在短影音裡,能得到強烈快感;這些,都比現實世界簡單、直接、刺激。
更重要的是,不需要冒險、不必深交、沒有失敗的風險。
久而久之,他們只願意在網路裡清醒,回到現實卻沈默寡言;對螢幕反應熱烈,對人際互動卻冷漠退縮。
只有在那裡,他們能感受到——自己還活著。
試著「重啟連結」
也許,我們該正視,這群處在空心狀態「安靜卻冷漠」的孩子,是過熱的社會吹出來的風、結出來的果。
孩子的問題,這是整體環境失速、失連與失序下的產物。所以,改變不能只靠孩子自己。
我們大人,得先慢一點、鬆一點、真一點;讓孩子看到,有一種活法,是可以有感、有愛、有自我的。
怎麼做?簡單來說,就是「重啟連結」:首先、大人願意靠近孩子的內在,與孩子連結;再來、孩子願意靠近自己的內在,與自我連結。
這一切都不容易,但關係不能速成,唯有細火慢熬。
或許,從今天起,我們有意識地放慢步調;先安頓自己的焦慮,再與孩子交心。
當個有趣、有感、有愛的大人,孩子一定能感受得到!
本文由【陳志恆】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