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孕期腿部水腫如麵龜?不只下肢水腫,一旦出現「這兩個」症狀就要小心!

孕期腿部水腫如麵龜?不只下肢水腫,一旦出現「這兩個」症狀就要小心!

不少準媽媽媽在懷孕的過程中,會陸續出現一些不舒服,特別是到孕中晚期開始會出現腳水腫的情況。不僅下肢水腫,臉部及上半身也出現水腫,並且還有出現血壓升高及頭暈眼花等症狀,就要小心可能是妊娠高血壓造成的病理性水腫。

文章目錄

孕期中晚期不少準媽媽會出現水腫的狀況,但是,面對一天比一天腫脹的身體,你該怎麼辦?

孕期水腫,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

孕期水腫

基本上,孕期水腫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水腫

由於子宮逐漸變大,骨盆腔壓力也隨之增大,壓迫到下腔靜脈後導致血液回流變差,再加上懷孕後體內荷爾蒙的變化,會使得水分與鈉容易停留體內而產生水腫。初鳴堂中醫診所周宗翰中醫師表示,通常這類型的水腫等到生產過後便會逐漸消去。

病理性水腫

這種水腫就需要特別注意了!如果孕婦發現自己短時間內水腫越來越厲害,休息和臥床也無緩解,或是不僅下肢水腫,臉部及上半身也出現水腫,並且還有出現血壓升高及頭暈眼花等症狀,就要小心可能是妊娠高血壓造成的病理性水腫。

倘若不趕緊處理,之後還可能會發展成為子癲前症,對母體與胎兒都會有重大的危害。

孕期水腫,伴隨以下狀況要注意

周宗翰中醫將妊娠水腫稱為「子氣」,認為其成因是脾腎陽虛或是肝鬱氣滯。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若脾腎兩臟的陽氣虛弱,則無法正常排出水濕。脾腎陽虛的水腫除了下肢水腫外,還可能還會伴隨腰膝痠軟、小便不利及食慾不振等症狀。

治療上會採取健脾補腎與溫陽利水的方式,可使用茯苓、白朮、黨參、山藥與杜仲等藥材,幫助代謝水濕且不傷母體與胎兒。肝鬱氣滯所導致的水腫,則是由於氣機升降受阻,使得水濕蘊積下肢,可能還有胸脅鬱悶,煩躁易怒等症狀,除了利濕藥物以外須加上疏肝理氣藥物例如香附、紫蘇和陳皮,消腫的效果才會更快速。

孕期腿部水腫,緩解靠按摩

孕期水腫

周宗翰中醫師建議,懷孕時的腿部水腫,也能透過按壓下列穴位來緩解腫脹不適:

足三里穴

位置:膝蓋外膝眼處下三寸(約莫食指至小指四指併攏的距離)

功效:屬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可調節脾胃促進水濕代謝。

陰陵泉穴

位置: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處

功效:屬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可健脾祛溼,消除水腫。

太谿穴

位置:足部內側踝尖與阿基里斯腱中點凹陷處

功效:屬足少陰腎經的原穴,可補益腎氣,排除濕氣。

居家紓解水腫,靠飲食與泡腳

除了穴位按摩,也可利用熱水浸泡雙腳,促進末梢血液循環,舒緩下肢腫脹。此外,睡前可在腿部下方墊枕頭,抬高腿部,加速下半身靜脈血液回流心臟,減少水腫產生。

飲食方面,則需減少攝取高鈉食物,免得增加水分滯留,加重水腫,改以攝取高鉀食物如菠菜、莧菜、香蕉和奇異果,幫助排除過多的鈉,進而協助水分代謝,並且多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如黃豆、雞肉、魚肉和奶蛋類,可以增加體內白蛋白含量,預防或改善水腫。

此外,孕期水腫還可飲用中藥茶飲-杜仲黑豆水,杜仲和黑豆都有補腎利水之功,除了能夠消除腿部水腫,還可緩解孕期腰痠不適,並且具有安胎作用。周宗翰中醫師提醒,千萬別因為擔心水腫而不敢喝水,孕期的水腫並不是因為喝水量太多所造成,需正常的飲水,才能維持身體正常的代謝與胎盤良好的運作。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懷孕後期常見困擾:如何預防及治療排尿困難、便秘、水腫與皮膚癢?

孕期三階段的9種常見不適,透過飲食改善有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