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月嫂變「鬼母」虐嬰:呼巴掌、壓頭致呼吸困難!怎麼挑對月嫂?專家提醒:證照不是唯一標準
文章目錄
「我只是去上個廁所,回來就看到她打我孩子……」
這不是戲劇情節,而是真實發生在屏東的悲劇。一名媽媽聘請到宅月嫂協助坐月子,卻在社群平台揭露影片後發現,月嫂趁她不注意時多次拍打新生兒、強壓奶嘴,甚至用胸部擠壓寶寶頭部,導致嬰兒呼吸困難、頭部脹紅。調查結果指出,這並非單次行為,而是在短短服務兩日內反覆出現,縣府最終對該名月嫂永久除名並提起刑事訴訟。
月嫂怎麼選?月嫂媒合專家江育音這樣說
但回到媽媽最關心的核心問題是:「那我該怎麼挑月嫂,才能安心把孩子交出去?」
對此,月嫂媒合機構創辦人江育音提醒:「證照只是入門門票,更關鍵的是這個人有沒有愛心、耐心,情緒穩定,能不能和媽媽合得來。」月嫂進到家裡,是最貼身的照顧者,不只是照顧寶寶,也照顧產婦與整個家庭的情緒張力,選對人,是一場身心的合作。
月嫂面談不是形式,是必要
很多媽媽在選月嫂時,只靠平台介紹或電話溝通就敲定合作。但江育音強調:「面談其實是雙方在確認『能不能一起過生活』。」這不是求職面試,而是你要讓這個人進入家庭、進入產後生活核心。江育音指出,到府坐月子其實是一場高度貼身、深入家庭的照顧歷程。除了專業技能,彼此的生活習慣與育兒觀念是否契合,也會直接影響合作品質。「如果雙方理念一致,自然一拍即合;反之,若處處需要忍讓遷就,對媽媽與月嫂都是負擔。」
建議媽媽在面談時觀察以下細節:
-
回應是否有耐心?是否聽得懂你的育兒觀念與生活節奏?
-
是否願意配合哺乳、嬰兒共睡等你的生活方式?
-
在模擬情境下,例如寶寶突然吐奶、半夜發燒,她怎麼回應與處理?
履歷與口碑,往往比證照更誠實
證照雖能代表一定專業知識,但照顧嬰兒與產婦是高度實務性工作。江育音表示:「媽媽們最真實的回饋,就是月嫂最重要的履歷。」她建議務必要求平台提供:
- 月嫂的實際服務經歷(是否照顧過早產兒、雙胞胎、有哺乳需求者)
- 過往評價與回饋(有無客訴、溝通狀況、臨場應變能力)
履歷不是只有「年資」,而是「過程中怎麼被記住」。
合約要簽好,是保障也是界線清楚的開始
江育音提醒,不少糾紛的根源來自「沒有說清楚」。建議一定要有白紙黑字的合約,明訂:
- 照顧內容範圍(是否協助家務?夜間照顧是否包含?)
- 時間安排與休息規範(每日工時、休假日如何處理)
- 突發狀況應變機制(寶寶生病、產婦情緒問題等)
清楚規範不是為了彼此不信任,而是避免誤解與累積情緒。
安裝攝影設備不是不信任,是雙向保障
若是到宅月嫂服務,家中可考慮設置攝影設備。江育音指出,許多專業月嫂其實都樂於接受監錄,因為這也是保護她們自己不被誤解的方法。
同時,媽媽在休息時,也能透過畫面了解寶寶的狀態,提升彼此信任,也避免不必要的揣測或恐懼。
寶寶不會說話,但會「示警」:留心每個身體訊號
江育音強調:「月嫂再好,主導權永遠在媽媽與家庭手上。」即便有幫手,也不要完全放手。
建議家人可輪流觀察寶寶是否有異常反應,例如:
- 無故哭鬧或驚嚇反應頻繁
- 頭部、四肢出現紅腫或壓痕
- 哺乳後反應不如以往活潑
孩子的身體是最直接的語言,媽媽與家人要學會讀懂。
專業月嫂也會選客人:合不來,真的不要勉強
其實,不只是媽媽會挑月嫂,專業月嫂也有權利拒絕服務她認為不合適的家庭。因為產後服務不是誰來都好,而是要雙方都覺得安心、舒適、信任。
一場成功的月嫂服務,不只是技術到位,更是雙方理念與氣場能契合,否則彼此忍耐,只會讓本該是療癒的坐月子,變成壓力場。
這起屏東虐嬰事件,不該只是社會新聞的一則,而是所有準媽媽該認真思考:「我把自己與寶寶交給誰了?」在產後階段感到脆弱無助的媽媽,更需要好好挑選幫手,來讓自己度過新手媽媽這段艱難的時期。
選對月嫂,不只是選對幫手,更是在保護自己與寶寶,讓人生最辛苦的幾週,也能成為最被溫柔接住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