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小孩超容易發火!聽過「產後憂鬱」,但你了解「產後狂怒」嗎?兩者相關,但「產後狂怒」主要特徵是憤怒
產後狂怒(Postpartum Rage)是一種常被忽略的產後情緒反應,與產後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密切相關。這種情緒表現為強烈且難以控制的憤怒,可能對新手媽媽及其家庭造成重大影響。以下將帶你了解產後狂怒的定義、症狀、成因、診斷、治療方法以及應對策略,幫助新手媽媽及其家人更好地理解和處理這一情緒挑戰。
什麼是產後狂怒?
產後狂怒是指在分娩後的數週至數月內,出現的強烈、突發且難以控制的憤怒情緒。這種情緒可能表現為對伴侶、家人、甚至嬰兒的怒吼、摔物、砸門等行為。與產後憂鬱不同,產後狂怒的主要特徵是憤怒而非悲傷,但兩者可能同時存在。儘管產後狂怒尚未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5),但醫療專業人員已認識到其存在,並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治療。
產後狂怒的症狀
產後狂怒的症狀可能包括:
-
對小事反應過度,如嬰兒哭鬧或家務瑣事。
-
頻繁怒吼、咒罵或摔物。
-
感到情緒難以控制,易怒、焦躁不安。
-
對伴侶或家人表現出敵意或冷漠。
-
事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或羞愧。
這些症狀可能與產後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同時出現,進一步加劇情緒困擾。
產後容易暴怒的成因
產後狂怒的成因可能包括:
-
荷爾蒙變化:分娩後,體內雌激素和黃體素水平急劇下降,可能導致情緒波動。
-
睡眠不足:新生兒的作息不規律使媽媽難以獲得充足睡眠,增加情緒壓力。
-
壓力與焦慮:照顧新生兒的責任、家庭壓力等因素可能引發焦慮和憤怒。
-
社會期望與自我要求:對「好媽媽」的期望可能使媽媽對自己的表現感到不滿,進而產生憤怒情緒。
-
缺乏支持:缺乏家庭或社會支持可能使媽媽感到孤立無援,增加情緒困擾。
當你發現自己產後容易生氣,該怎麼辦?
雖然產後狂怒尚未被正式列為精神疾病,但醫療專業人員可以通過評估媽媽的情緒狀態,判斷是否存在相關問題。治療方法可能包括以下:
-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CBT)等心理治療方法有助於幫助媽媽識別和調整負面情緒。
-
藥物治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憂鬱藥物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可能有助於緩解症狀。
-
支持團體:參加產後媽媽支持團體,與其他媽媽分享經驗,獲得情感支持。
-
生活方式調整:保持健康的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等有助於改善情緒狀態。

不想發火,產後媽媽的應對策略
面對產後狂怒,媽媽可以嘗試以下策略:
-
自我覺察:記錄情緒變化,識別觸發憤怒的因素。
-
情緒管理:學習深呼吸、冥想等放鬆技巧,幫助控制情緒。
-
尋求支持:與伴侶、家人、朋友分享感受,尋求理解和支持。
-
設定合理期望:接受自己在育兒過程中的不完美,減少自我壓力。
-
尋求專業幫助:如情緒困擾持續或加劇,應及時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幫助。
產後狂怒是一種常被忽視的產後情緒反應,但其對媽媽及家庭的影響不容小覷。了解其成因、症狀及應對策略,有助於媽媽更好地調適情緒,促進自身及家庭的健康與幸福。如果你或身邊的媽媽正在經歷類似情況,請不要猶豫,尋求專業幫助,你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