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焦點人物> 美國教授給孫安佐一封公開信:「不要責怪父母」當爸媽盡心盡力卻反被責怪,如何面對?

美國教授給孫安佐一封公開信:「不要責怪父母」當爸媽盡心盡力卻反被責怪,如何面對?

美國大學教授翁達瑞,給孫安佐一封公開信:第一,我們都沒有選擇原生家庭的機會,;第二,我們也不能選擇父母;第三,自己的父母我們看缺點,別人的父母我們看優點;第四,不要責怪父母

文章目錄

藝人孫鵬和狄鶯的獨子孫安佐,近來成為媒體焦點。他疑似在泰國呼麻,後私闖民宅脫褲露下體,遭屋主報警,被警方逮捕,狄鶯為此飛往泰國救子。2018年,孫安佐也曾在美國涉嫌恐怖威脅罪。然而這起事件令爸媽反思的,是孫安佐回台後,所釋出的限時動態與媒體專訪。不論是主動發言,或是媒體提問,孫安佐的言詞間,都透露著對狄鶯、孫鵬的不滿。

狄鶯、孫鵬顯然是愛孩子的!但是如今看來,孫安佐的心中留下的多是怨懟。他說:「我沒要求他們幫忙善後。」「父母說愛你、硬要這樣處理,覺得噁心。」「愛我愛到好想吐。」「我媽太愛我,很常做些衝動事,怪罪在其他人頭上。」讓爸媽在看這則新聞的同時,除了以父母的角度同情孩子,更也不禁反思,我們的愛,能讓孩子得到滿足嗎?

孫安佐

美國教授翁達瑞:不要責怪父母

美國大學教授翁達瑞,在他的臉書中,給孫安佐,也是給現下的年輕人一封公開信。

他說自己活到68歲才看透這道理:第一,我們都沒有選擇原生家庭的機會,;第二,我們也不能選擇父母;第三,自己的父母我們看缺點,別人的父母我們看優點;第四,不要責怪父母。

給孫安佐的一封公開信

翁達瑞 / 美國大學教授

【這封信是寫給所有處境類似的年輕人。因為孫安佐較受媒體注目,我就以他為收信人】

安佐小老弟:

希望你不介意我這麼稱呼你。其實我的年紀比你爸媽都大,但又想用平輩的立場跟你對話,所以就稱你為小老弟。

這幾天,我在網路上看到兩段與你有關的影片。你現在的處境,年輕時的我並不陌生。大半輩子過了,當年看不到的道理,如今也都豁然開朗,而且值得與你分享。

這是我寫這封信給你的理由。

當年我看不清的道理,以這一條最關鍵:我們都沒有選擇原生家庭的機會,更不可能改變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的影響會跟著我們一輩子。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會更早接受命運的安排,概括承受原生家庭的一切。好的,我心存感恩,還要發揚光大。壞的,我會奮力掙脫,停止複製。

當年我看不清的第二條道理,就是我們也不能選擇父母。也因為這樣,小時候我們都曾經羨慕過同學擁有的父母,因為感覺都比自己的父母好。

長大後,我才發現同學都在互相羨慕,因為所有的父母都有兩套行為標準:優點表現給別人欣賞,缺點留給家人承受。

即使父母可以互換,我們也永遠不會滿意,因為自己的父母我們看缺點,別人的父母我們看優點。這是當年我看不清的第三條道理。

既然父母不能選擇,也無法交換,就算可以交換我們也不會滿意,那就不需要責怪父母,縱使我們的不幸是他們所造成。 

如果我們可把人生的不幸歸咎父母,他們也有父母可以責怪:子女怪父母;父母怪祖父母;祖父母怪曾祖父母⋯⋯,沒完沒了!

不要責怪父母是當年我看不清的第四條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過,父母無法為我們負責。責怪父母之後,我們還是要面對自己的人生不幸。

這是我對你的提醒:你已經二十四歲,可以決定自己的日子。如果你不滿意父母為你安排的人生,你可以重新選擇,然後為自己選擇的人生負責。

兩代關係本來就是家庭難題。不論親子關係好壞,每個人都要如此期許自己:幸福要由我傳承;不幸也要由我終止。

我九歲喪父,遭遇不順時只有母親可以責怪。我今年六十八歲,有足夠的閱歷見證人生的美好。我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有母親的角色。她一年半前才過世。

因為好為人師的職業病,我冒昧寫這封信給你。如果你覺得受到打擾,甚至有被冒犯,我要向你致歉。

最後祝你一切安好!

翁達瑞

孫安佐

「我的人生變成這樣都是父母害的!」為何爸媽盡心盡力卻反被責怪?

心理學博士約書亞.柯曼(Joshua Coleman)在《離巢的孩子,被分手的父母:當成年子女離巢又離心,如何各自獨立,又能遠遠關心?》一書中說到,很多人探討難相處的父母對子女的危險性,卻鮮少有人探討罹患輕微或嚴重心理疾病的子女,也可能在日後導致親子疏遠風險增加。心理疾病在諸多方面,使父母更有可能犯錯和誤解。

爸媽們必須思考:孩子只是想逃避,還是另有動機?他是焦慮,還是只是在找藉口?爸媽投入太多了,還是參與得不夠?

他舉一個酗酒的美國女孩--25歲的蘇珊娜為例:蘇珊娜在大學時非常叛逆,但讓她爸媽更灰心的,是女兒開始怪他們為她的人生帶來苦難,表示自己再也不想見到他們。她對媽媽尤其生氣,認為媽媽過度參與她的人生。

蘇珊娜明顯表現出對媽媽的蔑視:「她喜歡假裝自己是熱衷於女兒人生發展的好媽媽,但我真心認為,重點其實在她自己。」

當孩子必須接受治療時,爸媽應該要尊重她不想再接受治療,還是堅持要她繼續治療?應該順著她,讓她停藥,還是盯著她一定要按時服藥?應該催促她多參加社交活動,還是讓她整天待在房間裡?應該要讓她做藥檢,還是相信她沒有濫用藥物?應該把她送回康復治療中心、讓她參加匿名戒酒會,還是讓她再次跌到人生谷底?

這些問題,每一個都可能引起一連串的爭執、錯誤解讀和衝突,讓子女更容易感覺受傷或被過度疾病化,導致他們懷疑父母對自己沒信心,父母也懷疑起自身的能力。

雖然有些子女對父母無微不至的照料心存感激,但有些人,例如蘇珊娜或孫安佐,會認為父母的高度參與象徵他們失職或太自以為是,長大後反而更加厭惡父母的參與,約書亞.柯曼鼓勵爸媽們承認,自己先前太過擔心他的成長過程。不論他們用意為何,他們都要理解,為什麼他希望父母用更好或不一樣的方式教養他,好讓他不會覺得被嚴重干預、瞧不起,被重重傷害。

狄鶯的領悟:讓自己更快樂,缺點也要擁抱

而這陣子以來的風波,顯然也讓狄鶯在親子相處,有更多的領悟。

她今天在臉書寫下長文,引用塔爾‧班夏哈的故事,「與其問自己快不快樂,不如問自己『怎麼做才能更快樂?』」她提到塔爾‧班夏哈曾說過,追求快樂是個持續進行的過程,現在活的比五年前更快樂,「但願五年後的我又比今天更快樂。把注意力放在能使我們更快樂的做法上,不只幫助別人活得更快樂,也將『活得更快樂』列為自己終身努力的目標。」

狄鶯放下自己對親密親子關係的執著,「看到缺點,也看到優點,這就是『and』的藝術」,看到惡也看到善,「必須兼顧對立的兩方,才能看見整體」,她也表示「如果你壓抑痛苦,痛苦反而會變形會膨脹。」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盡心愛孩子卻被責怪,是一件讓人挫折的事。但人生還是要繼續,孫安佐也還年輕,如何能找到對的方式彼此相處,或者就是這對親子間,必須要面對的一個艱難課題。

離巢的孩子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從責怪父母到改變自我:反思時代差距,傾聽內在聲音,人人皆可索引出自己的路

狄鶯這樣照顧孫安佐:不讓孩子一天見不到媽媽,吃飯盯七小時,要給他滿滿的愛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