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瘋狂上課、全部交給治療師⋯⋯專家解析家長常見4大早療過程 NG 心態

瘋狂上課、全部交給治療師⋯⋯專家解析家長常見4大早療過程 NG 心態

早期療育怎麼做才有效?哪些作法才能更快幫助孩子追上進度?大部分家長多少對早療領域有些誤解或迷思。綜合整理家長常見的4大早療 NG 心態與專家建議,提供給家長參考。

文章目錄

早療|兒童|教育|治療師

「去評估之前,我都覺得我的孩子沒有問題,他只是比較黏著大人而已。」育有兩個孩子的黃小姐,談起家中大寶3歲時被幼教老師提醒可能有自閉特質、社會情緒能力落後時,依舊有些不敢置信,「我有醫藥相關背景,但居然沒發現孩子需要幫助!」

依衛福部統計,2022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來源,以醫療機構(37.6%)、幼教機構(26.6%)、社福機構(17.6%)為大宗,家長通報佔比雖然逐年上升,但目前仍排名第四、僅9.69%。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醫師蔡文心在第一線也觀察到,目前以醫療專業或特教、教育工作者通報為大宗,「我遇過2歲多孩子感冒來門診,過程中孩子完全不會說話!我們很緊張,但家長不覺得這是問題。」

當發現孩子發展落後甚至遲緩,應該怎麼做?哪些作法才能更快幫助孩子追上進度?大部分家長對於早療領域,或多或少會有迷思與疑問,《親子天下》綜整家長常見的4大早療 NG 心態,以及醫師、職能治療師、幼教老師、長期耕耘早療議題的基金會社工等專家建議,提供給家長參考。

破解家長常見的4大早療 NG 心態

NG 心態1:覺得再等等,遲緩自然就會好

蔡文心分享,自己曾遇過孩子5歲還不會說話,家長依舊覺得「沒有關係可以等」,期待孩子有天發展出語言能力,卻忽略了孩子已經語言能力遲緩的現實;也有孩子準備上國小了卻不太會說話,一問之下才得知,是家長前陣子因為擔心疫情、不敢讓孩子到醫院接受評估,因而錯過早療關鍵期。

「早療要『早』一定有其原因!」對此,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周文君提醒,兒童發展絕不能想著「孩子之後就學會了」,以語言發展為例,語言理解影響著孩子後續的認知能力,孩子至少必須先理解物品的名稱、數量才可能學習計算;一旦在學前階段落後太多,隨著升上國小、學習內容加深加廣,孩子就可能愈來愈難跟上進度。北市信義幼兒園教師羅巧喻也舉例,以社會情緒能力落後的孩子來說,幼兒時期沒有課業壓力,老師有較多協助孩子釐清情緒、跟同儕溝通,但國小有時需要趕課,「師生都會比較沒時間,原本問題又加上學業進度,其實會更難處理。」

NG 心態2:瘋狂參加早療課,忽略學校或家庭生活

特教背景出身、長期擔任托嬰中心巡迴輔導員的第一基金會督導易曼觀察,「讓孩子大量縮減上學時間」、「治療課上越多越好」,是許多家長在早療過程中的常見迷思。

易曼說明,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無法獲得老師一對一教導,因此安排孩子在上課時段到其他單位進行早療,但學校能提供孩子同儕互動機會、大量學習刺激,難以被早療課程完全取代;若孩子已進入幼兒園,不建議輕易刪減孩子在園所學習的時間。此外,若每天都將課程塞滿、家長到處帶孩子趕場上課,不僅孩子可能因為課程太緊湊而無法吸收,也可能造成親子壓力過大。

「有孩子週一二上語言治療、週三四上職能治療,有時一天超過2堂課程⋯⋯孩子回家都累了,也沒有親子互動時間。」她提醒,適量安排才能有最大效益。

NG 心態3:早療任務交給治療師,家長不了解狀況

早療課程結束後,家長就帶著孩子趕往下一堂課程,來不及與治療師聊聊孩子近況,也無暇顧及孩子回家後還需要哪些練習,畢竟已經有治療師或老師引導孩子⋯⋯「全部交給治療師比較專業」是不少家長會有的誤解。

「很多事情不見得要治療師才有辦法做,當早期療育更功能性的運用在生活裡,才對孩子有幫助!」第一基金會執行長張菁倫指出,早療課程中的訓練會相對片段、專注於練習某項能力,舉例來說,通常不會讓孩子練習精細動作,同時練習口語表達;若要增進全面發展與練習,仰賴孩子回到家庭、在日常中的練習。

台北榮總兒童復健科醫師楊翠芬說明,目前早療強調「以家庭為中心」,讓家長成為早療的主動參與者,應該與專業醫護共同為孩子的發展設定目標、了解早療課程內容、學習引導孩子進步的技巧,平時持續協助孩子練習,例如在家做練習動作、引導孩子做家事、多說話,由家人在日常中執行,更能支持孩子追上進度。

NG 心態4:速成班迷思,幾週課程就能追上進度

易曼提醒,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上1、2個月早療課程,就會進步到正常發展水平,未達期待就更換診所;然而孩子與治療師雙方都需要磨合期,建議家長給雙方多些時間,頻繁更換治療師也不利於孩子對治療師建立信任關係。

若家長覺得孩子的進步速度緩慢,難免會擔心。楊翠芬建議,家長要牢記以家庭為中心的早療規劃,與醫師或治療師確認孩子的狀況、家長自己的期待與能力,擬定合理計畫;醫師會根據目標,為每個孩子訂定得分表,以便了解孩子的進步幅度。

早療|兒童|教育|治療師
(楊翠芬提醒,家長應該與專業醫護共同為孩子的發展設定目標、了解早療課程內容、學習引導孩子進步的技巧。示意圖,黃建賓攝)

別因早療限制人生體驗

楊翠芬說,她明白早療而家長一定會有很多擔心,但不必看到其他孩子上不同早療課程,就擔心孩子錯過課程、不顧孩子的實際需求而「跟風」上課;若孩子沒有發展遲緩問題,或能力落後部分已追上進度,孩子盡情玩耍、活動即可,也鼓勵親子嘗試早療以外的不同課程。

「不要因為發展慢了一點點,就把家長跟孩子的時間完全綁住,沒有正常的人生體驗。」楊翠芬也提醒,除了注意孩子的弱項,也要看見亮點,每個人都有優劣差異之處,只要孩子的能力不到發展遲緩程度就不必太緊張,「小烏龜慢慢走,也可以走到終點。」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
  文/ 瘋狂上課、全部交給治療師⋯⋯專家解析家長常見4大早療過程 NG 心態【小烏龜世代】
  更多文章請見 親子天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早療這條路,更需要父母的陪伴!親子互動更能有效刺激孩子的能力發展

家有小烏龜,在家就能加強語言力的10個技巧

看更多親子天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