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名人部落客> 家事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媽媽要學會「擺爛」,家人才會動起來

家事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媽媽要學會「擺爛」,家人才會動起來

待在家愈久,家裡就愈亂?家事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媽媽有時要學著比家人還要會「擺爛」,當家人感覺不做不行,就會動起來了。

「孩子、老公待在家越久,家裡就越亂。要他們分擔家務事就開始推託,還會計較誰做得比較多。」

「請孩子整理書桌,永遠只會說『等一下』,這一等就是好幾週,至今尚未開工。」

「每天辛苦煮三餐,家人不幫忙就算了,還常對菜色嫌東嫌西,真的會被氣死!」三級警戒後,全家人都宅在家。最讓媽媽們心累的,莫過於家事都找不到人分擔。 

無論是全職媽媽或職業婦女,向來是承包家中家事的「苦主」。

如今因為疫情,在家的時間也變長,已無法拿課業繁重、工作繁忙等藉口逃避家務。但媽媽們卻發現,孩子還是很難叫得動,隊友也繼續滑手機裝忙。要家人分擔家務,怎會這麼難? 

家事分工

家事自己做最快?小心阻礙孩子學習自立 

《養出孩子的正向力》作者、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王淑俐指出,即使是性別平等的現代,社會上普遍仍認為,已婚女性就該負擔較多家務,為人妻母的角色才算合格。使得多數女性儘管與先生一樣都有工作,卻難以放下承攬家務的重擔。 

展愛心理諮商所所長戴佑真認為,女性從小看著母親辛苦忙於家務,雖然感到不捨,但也會體認到這似乎是為人妻母該盡的責任。

走入家庭後,便依循著母親的腳步努力當好太太、好媽媽。等到做累了,才發現家人已習慣「凡事媽媽來」的生活模式,要談家務分工就不容易。 

「沒時間慢慢教」也是媽媽難以下放家事的一大原因。戴佑真說,很多媽媽白天要工作,下班回家看到成堆家事,常會想:與其花時間與家人討論分工、指導孩子做家事,還不如自己動手做最快。

但她補充,其實家人也不是不想幫忙,而是不知道從何幫起,尤其從未接觸過家事的孩子,可能連抹布怎麼摺、地板從哪擦起都不清楚,還是需要家長一步步指導。 

未來Family整理以下四大重點,讓做家事不再只是媽媽的責任: 

製造需求,讓家人不得不參與家務 

「我會做家事,是關乎生存問題,不做不行。」王淑俐說,讀小學時,母親就離家出走,身為長女的她為了幫父親分憂解勞,必須自學做家事、下廚。

但換作一般家庭,甚至是有幫傭的富裕人家,孩子在家都有人代勞,自然沒有學做家事的動機與理由。 

 戴佑真認為,多數媽媽會在孩子喊餓前,先準備好三餐和點心,孩子當然不用思考如何填飽肚子。倘若媽媽化主動為被動,讓孩子感覺到餓,且家裡也盡量少買零食,孩子就得學著準備餐點餵飽自己。 

「我會讓孩子釐清哪些是他的事,把責任還給他,不過度插手。」戴佑真以自己為例,她從不主動叫兒子起床,因為她認為上學是孩子的事。

也因此養成兒子早起、自行準備早餐的習慣,還時常會幫媽媽煎蛋做早點。 

善用家庭會議,讓家人知道媽媽需要幫忙 

通常媽媽強制分配家務工作,孩子與另一半不見得會心甘情願接受。

戴佑真建議,媽媽可列出家事內容清單,召開家庭會議,全家人一同討論家庭分工。討論時,也要考量每個人的年齡、能力、時間與喜好等因素,才不會有家人認為分配不公平、降低做家事的意願。接著就可在下週落實會議決議,不再變動。但在執行中若發現問題,可在下次會議時,提出來修正調整。 

戴佑真補充,家庭會議上不只可討論家事分工,也可請家人分享心情,談談在學校、工作上遇到的趣事或難題。

也可準備點心飲料,讓會議氣氛更輕鬆,孩子與另一半也不會心生「媽媽開會就是要我們做家事」的反感。如此既能凝聚家人間情感,也能成功發包家務事,一舉兩得。  

家事分工

尊重個人空間 但公共區域不能亂  

每個人對於髒亂的看法不一,媽媽常會有對整潔的自我要求,但看在孩子與另一半眼裡卻可能是「不算太糟,還不用整理」。 

戴佑真建議,可將家中空間分為「公共區域」與「私領域」。家人共用的空間就是公共區域,家人可討論如何維持該區的環境整潔,包括哪些情況下需要收拾等,全家人都要遵守。 

至於私人的房間、書房書桌等,只要不影響到他人,其他家人就少干預。當孩子房間過於凌亂,找不到想要的物品而向媽媽求救時,就是與孩子討論整理的好時機。

戴佑真建議,媽媽不用邊罵邊幫忙找物品,這樣孩子還是無法記取教訓,可告訴孩子:「要我幫忙找可以,但我現在沒有空,還是你要不要先整理?」當孩子求助無門,便會願意正視問題。 

王淑俐補充,在孩子還小時,可適時給予小任務,例如練習坐小椅子吃飯、吃完用抹布擦桌子、玩完玩具放回玩具盒等,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學習打理好自己的過程中,孩子也能逐漸理解到,「家裡的空間就是全家人的」,不能無限時占用,也不該弄得髒兮兮,造成家人困擾。 

先求有再求好,精神鼓勵多多益善 

王淑俐的兒女已長大成人,不但家事一把罩,也都有獨立煮出一桌菜的好廚藝。但她坦言,「孩子絕對不會一夕之間就變成家長期望的樣子」,她的兩個孩子也不是從小就是家事高手,都需要家長耐心陪伴,等待他們成長。 

她建議家長,陪孩子做家事時,盡量忽略孩子的笨手笨腳,多看看好的一面。例如品嘗孩子做的菜,覺得太鹹就誇「味道很足」;覺得無味則讚「很養生」,孩子受到鼓舞,就有做下去的動力,「別把標準訂太高,若孩子天生就很好,那還要父母做什麼?」 

戴佑真說,有些家長會以增加零用錢、買玩具等物質獎勵利誘孩子做家事,雖然利益當前,確實能激發孩子參與家務的意願。

但若讓孩子習慣「付出努力就是為了得到獎勵」,反而會失去一開始的學習動機。建議家長多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可讓孩子感到自己有價值,並願意持續自我超越。 

她也提醒媽媽,請孩子與另一半參與家務,都要「先求有再求好」。家人願意做,就多讚美、表達感謝之意。

發現先生或孩子洗過的碗有點油,就偷偷再洗一遍就好。別「邊碎念邊幫忙做」,家人被唸了幾次,很可能會說:「你比較厲害,那你來做就好。」然後雙手一攤,繼續當「沙發馬鈴薯」。 

 她強調,媽媽若不想累死自己,就要懂得嘴甜一點,少做一點。要學著比家人還要會「擺爛」,當家人感覺不做不行,就會動起來了。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
 文/家事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媽媽要學會「擺爛」,家人才會動起來
 更多文章請見 未來Family,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一個爸爸上網抱怨「照顧」寶寶,讓他筋疲力盡!已經一周工作100小時的他求助,他這樣想「是不是錯了?」
一個媽媽坦承「我是一個懶惰的全職媽媽!」她說:我不在乎我的房子很噁心,我拒絕扮演我家人的女傭

看更多未來Family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