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幼兒生活教養> 調查:疫情後孩子的體力變差了!父母角色和態度,是幼兒動作發展的最佳助力

調查:疫情後孩子的體力變差了!父母角色和態度,是幼兒動作發展的最佳助力

根據信誼基金會最新出爐的調查顯示,台灣2~6歲的幼兒經歷新冠疫情,體力和身體動作能力,明顯變差了。

文章目錄


信誼關心孩子的發展狀況,每年進行一次的育兒大調查,今年以「運動」為主題。

分別針對家長和幼兒園教師,進行2~6歲幼兒身體動作能力調查,透過家長和幼師的觀察與評估,深入了解大疫三年之中成長的幼兒,身體動作能力的發展現況與受到疫情的影響。

嬰幼兒肢體發展|疫情症候群

參與調查的幼兒園老師們一致認為,疫情讓孩子的活動受限,戴口罩、居家時間變多並多以靜態活動爲主,特別是花在3C的時間明顯變長,影響了幼兒的社交與活動力,連帶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與學習效益。

發現1 :幼兒的身體動作能力,是隨年齡自然發展的

移動性動作能力調查分齡對照|嬰幼兒肢體發展
( 移動性動作能力調查分齡對照 )

幼兒的基本身體動作技能分別是,穩定性動作技能、移動性動作技能、操作性動作技能。孩子的身體動作表現,會隨著年齡而增長,不同年齡的幼兒,三種動作表現都會隨年齡,達到顯著的差異和水準。

調查發現,動作純熟度隨年齡增長並不受性別影響,但家有手足的幼兒動作能力發展優於獨生子女,顯示「玩伴」對幼兒身體動作的發展有顯著的促進力。

該怎麼辦!家長對照之際若發現部分動作能力發展稍慢,不必過度緊張,給孩子學習的榜樣與多練習的機會,用經驗豐富技能,便能趕上。

發現2 :八成以上的父母認同,運動能促進孩子體能、認知與情緒發展

操作性動作能力調查分齡對照 |嬰幼兒肢體發展
(操作性動作能力調查分齡對照 )

超過八成的父母都認同,運動有助於孩子在健康體能、認知學習、情緒人際的成長,特別是對情緒與人際關係的影響。調查也發現,幼兒的整體動作能力發展,會隨著父母對這些觀念的肯定與支持強度而上升。

但有28%的父母不同意運動需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如流汗)才有功效、24%父母擔心孩子進行運動時容易造成身體受傷。

發現3 :父母越積極參與與鼓勵,孩子表現越好

穩定性動作能力調查分齡對照|嬰幼兒肢體發展
( 穩定性動作能力調查分齡對照 )

調查發現,親子居家運動頻度與強度都不足,進行中度以上活動的孩童和家長都不及半數。

雖然40%的父母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對孩子的運動參與態度卻是積極的。65%父母經常陪孩子去運動、60%父母會在假期為孩子安排戶外活動。

進一步分析,孩子的動作能力與父母鼓勵、安排有顯著的正相關,越是積極參與、安排孩子體能活動的父母,幼兒的動作能力表現就越好。顯示父母角色和態度是幼兒動作能力發展的重要助力。

發現4 :幼師觀察,疫情後幼兒身體動作能力表現衰退

幼兒分齡動作能力趨勢圖
( 幼兒分齡動作能力趨勢圖 )

從2,337位幼師的日常觀察發現,疫情後孩子的體力與整體身體動作能力表現明顯下降,三種基本動作能力表現也都變差,特別是需要多練習的操作性動作最明顯。

疫情嚴峻時三大因素對孩子的身體活動參與影響最大,包括幼兒長時間戴口罩影響人際的交流互動、孩子接觸3C時間變多、居家時間變多讓動作練習不足。

呼籲1:爸媽積極參與,多練習,適時指導
嬰幼兒肢體發展調查

( 幼師觀察疫情前後孩子的體能表現變化 )

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主任王宗騰教授,以多年幼兒體能理念推廣和實踐的經驗,建議家長要充分認識孩子發展階段的重要動作技能,也要有正向積極的教養態度,鼓勵孩子多練習。

「家長不用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指導孩子,當父母發現孩子的動作或姿勢怪怪的,例如同手同腳,只要把手、身體和腳的動作拆解,很容易發現問題出在哪裡,並幫助孩子修正。 

王教授繼續建議,若真的找不出問題指導,可以減低動作的難度練習,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能讓孩子更有成就感。他強調,鼓勵、指導和練習,是促進幼兒動作發展的三大要素。

呼籲2.:運動分齡遊戲化,適齡適性做對運動

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洪聰敏表示,運動與大腦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從認知神經科學角度來看,大腦「前額葉」主管了「執行功能」,執行功能好,就可以抑制衝動、維持專注力、提升記憶力、增加認知彈性來調節情緒。

洪教授建議2~3歲基本動作初始階段的孩子,可以結合故事情境玩身體遊戲;4~5歲的孩子動作慢慢熟成,可以增加速度和規則變化,提升運動樂趣和能力學習;6~8歲的孩子大部分動作已精熟,可著重手眼協調和體化認知,配合孩子認知與動作發展歷程來進行體能活動 

洪教授強調,身體遊戲不但能促進孩子的認知與動作能力,還可以依發展的需求,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呼籲3:各方面支持幼兒運動,守護孩子成長

嬰幼兒肢體發展

面對疫情後幼兒體力下降的趨勢,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陳淑芳建議,可以從增強師資運動遊戲指導專業知能培育,和擴大公共資源投入並進。

相較歐美幼兒園每日至少一到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台灣幼兒戶外大肌肉活動時間明顯不足。

她呼籲,各地方政府增設戶外共融遊戲場域、提倡社區性幼兒運動社團、建置更多教學資源庫來支持幼兒教學和運用。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幼兒常見足部5大問題!扁平足、W坐姿、內外八…,爸媽最焦慮的就是這個

3~6歲孩子的身高發展重點&4點必養成習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