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名人部落客> 0歲~學齡前的情緒教育對策,用「2選1」的問法,避免孩子總是回「不要」

0歲~學齡前的情緒教育對策,用「2選1」的問法,避免孩子總是回「不要」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情緒發展重點,想要陪著孩子修好情緒這門功課,首先,父母要掌握情緒發展的重要階段。

文章目錄

情緒教養│二選一

家庭,是情緒最重要的學習場域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情緒發展重點,想要陪著孩子修好情緒這門功課,首先,父母要掌握情緒發展的重要階段。

  「科技改變了學習的樣貌,但只有情緒,沒辦法透過科技學習,一定要在真實的人跟人的互動中,才學得好,」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說,而家庭,就是情緒最重要的學習場域

  要讓孩子從覺察情緒、接受情緒、控制情緒,進展到調解與管理情緒,在臉書經營「心理特攻隊」粉絲團的臨床心理師林育岑建議,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大腦發展的情形,在什麼階段會出現什麼情緒、什麼時候該學著自己因應情緒,然後給予孩子適切的回應

  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重點,每個孩子也都有個別差異,但父母該有的大原則是:看重並尊重孩子各種情緒,不抹滅、也不評價;幫助孩子標定情緒,說出情緒,了解自己。至於目標,則是希望孩子能與情緒共處,安頓身心,當然,大人也是。

出生~12個月

  依附關係至上,合理滿足孩子需求。這階段的情緒發展,以開心、生氣、害怕、哀傷、噁心、驚訝等原始情緒為主,也會試著藉由吸吮、把頭轉開等方式調整負面情緒。

  嬰兒剛出生時,情緒主要反應本能的生理需求。林育岑舉例,如吃飽、睡飽,身體舒服,嬰兒就自然會笑,不舒服則會哭泣;到了3個月大左右,開始會因為與人或環境互動而有情緒,例如被大人逗會開心、照顧者離去會生氣、害怕陌生環境等。

  6、7個月大以後,孩子開始有「社會參照」能力,能觀察大人在當下情境的感受,然後模仿。慢慢也會出現興奮、無聊等情緒,也會展現出喜好。

  此時的教養重點,在於建立良好正向的依附關係。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劉彥君建議,父母要合理的滿足孩子需求,可以把握「年紀愈小、愈快回應」的原則。林育岑則說,父母常會糾結「嬰兒哭了要不要馬上抱」,這個階段還是以給孩子安全感為主,平常也可多抱抱孩子,多積極互動。

  如果主要照顧者,需要喘息,最好盡早培養輪替照顧者。林育岑強調,在主要照顧者穩定的前提下,即使輪替照顧者如爸爸、祖父母等共有三、四個,孩子仍可依附情感於照顧者。另外要留意,分離焦慮通常在5~7個月大時出現,1~2歲是顛峰。

1歲~2歲

  自我概念發展,協助孩子說出情緒。孩子在1歲以後,情緒開始變複雜,慢慢發展自我概念、自我評價,情緒也開始受到別人影響。例如別人哭、自己也可能會想哭,並慢慢能理解別人的情緒反應與自己不同,表現出同理。

  1歲半之後逐漸發展的「自我概念」,讓孩子能夠察覺自己跟他人是不同的個體,也因此愈來愈喜歡說「不要」。職能治療師柯穎婷說,自我概念的發展與日後情緒理解能力相關,父母要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可以開始讓孩子做選擇;用「二選一」的問法,又比問孩子「要不要」「好不好」更具可行性。例如要用餐了,可以問孩子:「你想吃飯還是麵呢?」而不要問:「你要不要吃麵?」避免孩子總是回「不要」。

  這個階段,大人可以開始帶著孩子辨識並說出情緒。例如玩具壞了、孩子鬧脾氣,可以說:「玩具壞了,你很難過,是嗎?」讓孩子試著用語言調整情緒;也可以多玩假扮遊戲,創造更多情境讓孩子經驗情緒。

  林育岑提醒,此時孩子開始會依據大人的評價與鼓勵,感受到羞恥、自豪等複雜情緒。例如孩子大便了,大人如果說「怎麼那麼臭」並露出嫌惡表情,孩子可能會感到羞恥,敏感一點的人,甚至可能因而便祕,要特別留意。

3歲~6歲

  情緒調節策略原始,衝動控制是關鍵。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進入學校,有更多社會規範、加上大腦前額葉發展逐漸成熟,慢慢能了解情緒發生的因果及行為訊號。林育岑舉例,例如知道自己為何不開心、不開心會想用力敲東西等等。

  孩子也開始能用語言說出他人的情緒,表現出更高的同理,甚至開始會隱藏自己的情緒;同時更能依循社會規範評估自己的行為,得意、羞愧的情緒愈來愈明顯。恐懼與焦慮的情緒在此階段變強,常會怕黑、怕做惡夢、怕家人過世。此階段的孩子很難同時處理一種以上的關係,兩個人玩是最自在的,常排斥第三個玩伴的加入。

  劉彥君說,此時孩子已有原始的情緒調節策略,像是限制感官輸入(例如聽到不喜歡的就摀耳朵)、和自己談話、轉移注意力等等,但情緒調節策略還是不足,有時會做出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例如不開心就躺地上哭)。她建議可以跟孩子討論各式情境與情緒、提供更多調節策略,通常孩子愈會表達,理解度就愈好。

  除了對因果關係的理解程度,衝動控制也是孩子此階段的教養重點。柯穎婷說,要讓孩子慢慢從外在控制轉換到內在控制,一開始可以多玩規則性遊戲,如大風吹、紅綠燈、木頭人等等,平常則多找機會,讓孩子練習等待、學習延遲滿足、預先設想行為後果。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孩子只是在鬧脾氣?李儀婷:行為背後是希望爸媽能懂他的感受
幼兒鬧脾氣常見四大狀況,陪爸媽破解必考題!
孩子鬧脾氣原來是獨立的第一步!幫助孩子「控制」脾氣,不是「制止」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
 文/0歲~學齡前的情緒教養對策,用「二選一」的問法,避免孩子總是回「不要」
 更多文章請見 未來Family,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未來Family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