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幼兒生活教養> 3W同理心養成術,孩子良好人格大幫助

3W同理心養成術,孩子良好人格大幫助

具有同理心的孩子在行為表現上較為體貼,甚至因為能夠覺察並了解他人的心情而能給予更多的接納與包容。

    寶寶1歲之前,對於「我」的概念尚不明確,透過聽到自己的哭聲、動動與嚐嚐自己的小手小腳,寶寶才開始熟悉自己的身體,並對於自己的身體動作有所認識,約於18個月後,寶寶逐漸開始有了「我」的意識,此時,對於別人的不幸,他會以「我也有不幸」來表示同情,例如:當有其他小朋友跌倒了說痛痛,他也會指出他曾經受傷的地方說痛痛。

推薦閱讀:【吳鳳專欄】運用生活的經驗,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學習從對方角度看事情!

同理心
(兒童同理心培養。圖/shutterstock)

同理心於6歲左右逐漸成熟

    在寶寶2、3歲時,幾乎已經能視自己為一個生理上有別於他人的個體,對於「別人的感覺」或「別人對自己的感覺」有更多的重視,孩子會愈來愈基於別人的感覺而行動,不再只是基於自己的感覺而行動,所以他們會開始知道,別人的感受和自己不一樣。

    大約到了4歲,孩子就能很清楚明確地分辨出他人的快樂與悲傷。而約當孩子6歲後,他們所呈現的同理心,已能擴及到其他人的生活情境中,會去體會他人的遭遇。

培養同理心,日常3機會把握

    家庭是孩子早期學習的重要環境,亦是人格養成的關鍵源頭,因此想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爸爸媽媽的身教就十分重要,除了以身作則地對家人、親戚與朋友展現尊重與關懷,對於寶寶需求與情緒也必須抱持包容、接納與理解的態度。

1.帶寶寶認識情緒

    在孩子出現情緒時,教導孩子辨認當下情緒,讓孩子了解此時的感受是屬於何種情緒,並協助他正確表達,如:「你現在很傷心,因為不能出去玩」或「現在不能看電視讓你好生氣」等,透過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有機會提供孩子日後辨別他人相同的情緒感受並給予同理,同時,在孩子情緒發生時,家長也須同理孩子的心情、給予接納,使孩子日後也能在相同情境下,以相同的方式對待他人。

2.學習對他人付出關心

    真心的關心他人,是同理心發展的基礎,如果不關心他人,自然也不會對他人發展出同理心。因此,爸媽可以教育孩子隨時給予他人小小的幫助,並引導孩子去感受其中的快樂,同時,觀察孩子的表現,並適時給予具體讚美,也能讓孩子感受被關心的感覺,當孩子被稱讚,他會知道自己的能力被看見,使他更有信心、也相信自己能夠為他人付出關愛。

.如果家中有手足

    透過孩子的相處與爭吵,爸媽可以引導彼此間互相幫助與關心,爭吵發生時,父母也以身作則地嘗試理解雙方的心情,讓孩子們的心情都能因為被理解而獲得安慰,再帶領他們去了解對方不舒服的心情、調解爭吵,而非只有懲罰或指責。

.如果家中沒有手足

    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自己或身邊的人,當發生某件事情的感受是什麼、引導孩子想想:若今天的事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可能會有哪些感受。藉由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情緒,如此一來,當孩子日後遇到類似狀況,就能運用過往的經驗,去展現同理行為。

3.善用繪本或故事引導

    對孩子來說,遊戲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孩子用來學習或認識這個世界的媒介。透過有故事情節的遊戲或繪本,爸媽可順著故事情節,讓孩子深入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去站在故事主角的立場去感受該角色的感覺,也能有機會練習用他人的立場去表達感覺。除了角色扮演,父母也可以與孩子討論當真的遇到故事的情境時,可以怎麼應對,訓練孩子從他人立場的觀點出發,去敏感他人的情緒狀態,並做出合理的回應。


延伸閱讀
同理心是可以學習的!從小培養孩子同理心全靠1關鍵
原來同理心培養還有分歲段~心理師不藏私3招同理心培養小方法:認識情緒、學習付出、善用繪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