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名人部落客> 從原生家庭探討感情中最易缺乏的「安全感」:即使不足,仍可透過伴侶的呵護填滿

從原生家庭探討感情中最易缺乏的「安全感」:即使不足,仍可透過伴侶的呵護填滿

在觸碰到感情議題時,我們就不得不提所謂的「安全感」。一段有安全感的感情,通常能夠過得比沒有安全感的感情幸福,也能夠過得比較長久,不必成天提心吊膽的。

      在觸碰到感情議題時,我們就不得不提所謂的「安全感」。一段有安全感的感情,通常能夠過得比沒有安全感的感情幸福,也能夠過得比較長久,不必成天提心吊膽的。

      但是,到底什麼是安全感呢?

      要談到安全感,就得從依附理論的角度說起。所謂的安全感指的是,一個人在一個環境之中,不會感覺自己有受到威脅的可能性,那麼,我們就會說這個人是有安全感的。(推薦文章:陳意涵、許富翔「朋友式婚姻」彼此獨立又互相理解!每天一通電話:你需要我時我都在)

探討安全感,得從出生開始

pexels-photo-3662910
圖片來源:Pexels

      從我們出生開始的每一刻,我們都在面臨安全感的議題。我們有可能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死去,也有可能受到父母的拋棄而喪命。若父母要帶給我們安全感,勢必在一段關係裡面,孩子一旦遇到危險時,父母就要能夠適時跳出來,保護好自己的孩子,一旦孩子能獲得充足的照顧時,通常就能把焦點從危機上轉移開來,感受到自己受到保護,覺得自己是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之中,此時,孩子的感覺就是具有安全感。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長大之後比較有安全感,有些人則特別沒有安全感呢?心理學界比較認同的說法是,這是受到基因、個性、環境三者互相影響的結果,而就安全感而言,家庭環境又佔其中的最大原因。(推薦文章:感情裡面,要維持多遠的距離,才是最恰當的?心理學專家:「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前面說道,要有安全感的孩子,勢必是要在危機時,父母能夠給予充足的照顧;但是,偶一為之並沒有用,這樣的照顧必須要時常發生的,在寫給華人看的《找回100%安全感:情場與人際的正向依附練習》書中,我將安全感形成的過程切割成 3 步驟:適時出現、敏感覺察、給予支持。

      1. 適時出現:危機來臨時,孩子要能夠找得到自己的父母,父母必須要在孩子有危機時適時出現。

      2. 敏感覺察:父母出線之後,要知道孩子受到的危機是什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明明孩子是尿褲子,卻以為孩子是肚子呃,那麼就沒能敏感覺察到孩子的需求是什麼了。

      3. 給予支持:在找到孩子的需求之後,要給予孩子適切的支持。這邊的支持包含心理上與物理上的支持,所謂心理上的支持,就是給予言語的安慰、撫摸擁抱等等,物理上的支持,則比較屬於換尿布、給孩子買牛奶等等物質上的支持。

父母沒給足的安全感,伴侶也能盡力補償

      在每一次的危機中,若父母大多都能給予安全感三要素,那麼,孩子長大之後變成有安全感的人的機會就會比較高,那麼,你一定會問我說,如果長大之後長成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怎麼辦,還有救嗎?就心理學上而言,是有可能有救的。

      如果一個人缺乏安全感,但她的伴侶能夠不斷給予安全感三要素,每次在她遭逢危機時,都透過安全感三要素來撫慰她,那麼,一次又一次的矯正性經驗,將會有效地幫助這個人慢慢地調整成比較有安全感的人。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
  文/從原生家庭探討感情中最易缺乏的「安全感」:即使不足,仍可透過伴侶的呵護填滿
  更多文章請見女力學,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女子學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