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媽媽談心> 能量補給站> 【曾郡秋專欄】疫情下勤洗手,增加安全感也很重要!

【曾郡秋專欄】疫情下勤洗手,增加安全感也很重要!

11號以來,台灣一口氣爆增數千名確診案例後,隨即,那個被形容活在平行世界裡的你與我,從歌舞昇平的日常,陷入集體擔憂的情緒恐慌。

    疫情突然爆發的那幾天,一瞬間社群假訊息漫天亂傳,疫情相關的錄音檔飛天蓋地,末日感讓人們至超市添購各種囤積各種貨品,空盪盪的貨架讓市場猶如空城,讓人不安。

    如果我們把情緒視為是一只獨屬於妳的瓶子,妳本來只裝了1/3的水,但一瞬間,妳發現,所有人的瓶子裡突然都增加了500CC的水⋯⋯「每個人在理智上可能都知道害怕疫情,可能都知道自己有點擔心,但人們不覺得自己情緒已經滿載,人們不覺得自己正處於一個容易被激發的狀態。」心理師葉北辰這麼說。

新冠肺炎
(圖/shutterstock)

相處時間久加上疫情恐懼,易有紛爭

    從前我們的生活,有各種不同的空間,妳可以搭捷運、妳可以到辦公室和可以陪妳中午吃飯和八卦的同事聊天、妳的孩子這時候會到學校修習課業,而妳也不必為他的學習感到擔憂。

    但一夕之間,為了安全感和公共衛生,全台防疫升級後,幾乎所有的人都足不出戶,每個人都將別人和自己當成了確診者,必需要用自我隔離的方式來阻斷病毒鏈,妳必需和家人共處一室、妳的孩子需要遠距教學、妳或有公事和家事都得一併處理⋯⋯「姑且不論你們過去的感情如何,在這個狀態下,每個人都多了許多的心理壓力,情緒容量瞬間滿載。」葉北辰舉例,比方,妳的伴侶很可能不是太愛整潔,以前他東西沒收好,妳可能只會問他:「要不要收一下。」但這個時候,妳可能就會帶著情緒說出:「搞什麼!怎麼不會收一下?」這樣的話。

防疫觀念各不同,唯有信任才能化解衝突

    而因為受到疫情影響,人本來就有「很神經質的人,神經大條的人」,每個人對防疫作為也有不同的標準,比方,口罩要怎麼戴?怎麼折?要用哪一種盒子裝?比如「怎麼沒把衣服統統脫下來放在外面?!」「要你噴酒精你噴了嗎?」「為什麼一定要外出?這叫Ubereat就好啦!」

    各式各樣的防疫意見,每個人每段關係的狀況都不同,也很難說是誰對誰錯,可以配合當然很好,但不能配合時就會讓關係產生狀況,會開始互相責怪,進一步產生對彼此的不滿和不信任。

新冠肺炎
(圖/shutterstock)

想像染疫,慣性自責

    防疫在家還有一件事讓人害怕:身體不舒服會很害怕。「但那個害怕不是害怕自己感染而己,還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心理:道德恐懼,人們會在倫理上覺得自己有病是錯的,會開始責怪自己是不是做不好,如果去快篩,會不會被人家發現說我可能有問題?或是去急診啦,假設我疑似確診,那該怎麼辦?」諸如此類對自己可能生病的想像,也同時會造成自己的另一種壓力。

    葉北辰說道,事實上感染是一種風險概念,但風險倒底有多高我們不知道,但我們要很小心保護自己降低風險,他認為,現階段,若是心裡很緊張、很害怕,「這個狀態很好的,因為會害怕才會注意,情緒是很強烈的誘發動機。」

    但是,也同時要清楚一個原則:人的心理狀態有慣性,現在很緊張很害怕,若是個案數歸零了又會鬆懈了,「因為那種害怕的情緒下架了!」而在擔憂害怕的時候,又容易讓人們失去安全感,這時候,就會出言不遜、會到大賣場囤貨、會看這個看那個不順眼、會聽到咳嗽聲就覺得自己被傳染了。

別讓疫情毀了家庭

    上述,在一個情緒已飽和、安全感流失的時刻,葉北辰表示,人們可以用「增加安全感」來取代「持續焦慮」如何增加安全感?葉北辰表示,盯著新聞不放,上社群去追蹤名人疫情觀點,是讓自己持續焦慮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煮飯、畫畫、唱歌、運動等,就是增加安全感最好的方式,因此,當妳和妳的家人共處一室長達多日之時,不妨讓每個人都留一段時間給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增加彼此的安全感,不要讓妳的家庭關係崩潰,比疫情還難過關啊!
 

延伸閱讀
新冠肺炎停課,父母在家工作如何兼顧小孩?事先有準備才不會崩潰!
「育兒神器」因停課被掃貨!家長氣炸:「留點給其他人買」居家上班上課梗圖,笑著笑著就流淚⋯


曾郡秋
曾郡秋
一名媽媽,京秋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及台灣好色計劃主持人。

看更多曾郡秋的文章